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黄石资讯 >

大连钢厂南迁大冶钢厂追记

时间:2019-01-04 01:20 浏览:

  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高振军

  大冶钢厂, 素有“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之美称。由近代工业奠基人张之洞主张提议,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赞同,于1908年组建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上世纪30年代的大冶是中国最著名的工矿特区之一。1916年汉冶萍公司董事会授“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钢铁厂之章”给大冶新厂,大冶钢铁厂正式定名。1924年汉冶萍公司将大冶铁厂和大冶厂矿合并为一个机构,定名“大冶厂矿”。
  1946年,在黄石兴建的华中钢铁公司,上接张之洞创办的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盛宣怀创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下传大冶钢厂和武汉钢铁公司,传承了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历史。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二团从湖北浠水县段渡过长江,解放了大冶。5月27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华钢。6月13日,宣布华钢的厂名暂定为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华中钢铁公司。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东北鞍山这一个大型钢铁基地,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0年初,中央重工业部召开全国钢铁工作会议,提出在黄石建设钢铁工业基地。1950年10月,重工业部邀请当时的苏联专家马洛歇夫等人到黄石考察建厂条件,同时中央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重工业部也派专人到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安徽淮南等煤矿考察资源情况。经过初步考察,苏联专家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在黄石建厂可作50万至100万吨规模考虑。
  1950年11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威胁到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中央命令将大连建新工业公司所属大连钢厂迁入华钢,成立华钢特殊钢厂。1950年11月8日,大连钢厂奉中央重工业部命令和东北工业部通知,将特殊钢部分的电弧炉、锻锤、压延机、机械设备、硬质合金设备、耐火砖设备、拔丝机、物理和化学试验分析仪器等1600吨设备,迁往黄石市华中钢铁公司。迁来的设备有1.5吨、3吨电炉各1座,6吨电炉1座,500毫米钢轧机(主马达及电气设备)、300毫米轧钢机各1套,2吨锻锤2台,1吨锻锤3台,0.5吨锻锤1台,15吨吊车1台等。
  大连钢厂厂长李振南、第二副厂长杨森培随同调往大冶钢厂,随迁职工达670余人,组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特殊钢厂,大连钢厂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也并入华钢。1952年底,大连钢厂南迁的设备基本安装完毕,并先后投入生产。
  1951年5月中央重工业部正式成立大冶钢铁厂勘探指导委员会,8月开始大冶铁矿地质勘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调查研究,加上苏联专家组的建议,中央财委党组于1952年3月19日将建设大冶钢铁厂的意见,正式写入提交给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关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在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除应加强东北鞍钢的恢复建设外,还应在华中地区进行建设第二个钢铁工业中心的工作。黄石处在我国的中心地区(距海岸线700公里),有长江水运之便,产品可以就近供应中南、西南、华东广大地区,黄石厂建成后,可以把武汉、黄石变成一个新的工业地带。在地域分布上将使我国有一南一北两个工业基地。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经济上、国防上考虑,第二个钢铁厂以放在黄石为适当。1952年3月27日,周总理在中央财委转呈贸易部《关于委托苏联进行大冶钢铁厂的设计勘察工作,并通知苏方推迟本溪的总体初步设计工作》的函件上,亲笔批示“同意”,决定将黄石建厂的设计、勘察及制造设备和交付设备的工作委托苏联进行。
  1952年5月1日,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成立筹建大冶钢铁厂的办事机构“三一五厂筹备处”,筹备处设在华钢基本建设处楼上。“三一五厂筹备处”日常工作主要由华钢经理高芸生负责,有关建厂筹备事宜均由华钢负责处理。
  1952年5月6日,中央正式决定在黄石地区建立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中央财委主任陈云召见中南工业部部长刘杰,责成其迅速成立筹备机构,集结力量,尽快开展厂址和资源勘探工作。1952年12月,为了适应筹建工作需要,在原来成立的大冶钢铁厂办事机构“三一五厂筹备处”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综合性的领导机构,名称仍为华中钢铁公司,隶属重工业部领导。1953年3月1日,华中钢铁公司黄石地区钢铁主业部分奉令改称大冶钢厂(华钢保留了大冶铁矿以及象鼻山铁矿、武汉的房屋和财产)。
  大冶钢厂第一任厂长由高芸生兼任。他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中共大冶工矿委员会书记、华中钢铁公司监委、经理,中南重工业部黄石市办事处主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兼中共中南工业部华中钢铁公司委员会书记、三一五厂筹备处副主任。
  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六”飞天和“嫦娥奔月”,质量卓越的“大连钢厂特殊钢车间”特钢产品均立下了汗马功劳。70余年来,国产军工产品中,小到轻武器,大到战斗机、两栖坦克,太空中的载人飞船,几乎都使用大冶钢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