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黄石资讯 >

农村学校的孩子们

时间:2019-01-23 00:37 浏览:

  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沿湖路小学 郭淑珍
  
  2018年秋季,因为教师的交流机制,在城区小学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我,来到长江之滨的一所镇小学任教,也因此近距离、原生态地接触到农村学校的孩子们。
  所有的儿童都是含苞的花朵。如果说城里的孩子像盆栽,是在精心地呵护中成长;那农村的孩子像野花,自然生长,蓬勃烂漫。
  农村的孩子能“玩”,这是我近半年最深的感触。虽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城区工作的二十多年里,眼见着城里的孩子与玩渐行渐远,从没条件玩,到不敢玩,到不会玩。哪怕把他们从校园里解放出来,如春游、秋游(现在叫研学旅行)投身于大自然时,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的也是书、手机、扑克,很少有同学会无拘无束地奔跑、跳跃、攀爬,这类玩等同于“疯”,已经从他们的记忆与现实中删除了。
  可农村的孩子还能玩。首先是还有条件玩。是的,玩是要有条件的。城区的学校大多生多地少,哪哪都是人,教室里课桌从讲台摆到后墙,过道狭窄,走路要侧身;做操时操场上满满登登,队伍从主席台排到大门口。所以学校格外强调秩序,学生一入校便学习“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班级列队出行有严格的规定,哪个班走哪个楼梯、操场上走哪条边线、在哪里拐弯、拐弯要走90度直角等等都经过严格训练。可农村的学校不一样,农村的学校天高地阔,几百学生进校来,一溜烟就跑得不见踪影,只看见三三两两、或七八成群的小伙伴们,在操场、旗台、楼梯、花坛,随便哪个犄角旮旯正玩得不亦乐乎。
  农村的孩子也会玩。第一天到学校来,看见几个女孩在操场上跳皮筋,真的感到一阵惊喜。陆陆续续的,我看到在城区学校已失踪多年、已至绝迹的童年游戏还都在这里传承:跳皮筋、跳绳、跳房子、丢沙包、打弹珠、打片片……孩子们不放过一点点时间和机会,下课铃一响,一伙伙游戏就开始了,哪怕是下雨天,楼梯上也可以打弹珠,屋檐下也可以扯起橡皮筋。城区的孩子是没玩过这些游戏的,他们不会玩,但是如果引导他们玩这些,他们会喜欢、会有兴趣玩吗?
  农村的孩子真敢玩。除了这些阳光游戏,农村孩子们还有各种在我看来具危险性的玩法:在操场上你追我赶,在花坛里搞破坏,在台阶上聚成一团,在旗杆、球架上攀爬……每天中午,一伙男孩子占据操场中间踢足球,大呼小叫,跑得热气腾腾。下雨的时候,总有一些男孩也不打伞,光着头在操场上跑过来跑过去,然后顶着湿成一绺一绺的头发去上课。大家都见惯不怪,我倒是啧啧称奇:因为也没见哪个班有学生缺勤请假,哪怕最冷的那几天,哪怕淋了雨也没有。可城区的学校,一到季节变换,每个班都有几个座位空着,每间教室都有不间断的咳嗽声……
  玩,在天地间自由地撒欢,彰显了农村孩子的生命活力。其实我所交流的学校是一所镇上的小学,跟偏远的乡村比,有很多与城区接轨的地方;跟城里的学校比,又有农村的特点。学生的家大多在镇上,家境并不贫困;他们父母大都是80后,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眼界并不闭塞。这里学生的穿着与城区孩子一般无二,放学时门口也挤满了接娃的家长。路边的小摊上围满了上学放学的孩子,地上丢满了五毛食品的包装袋……似乎家长对孩子的关爱都体现在了这里。
  这里老师最头疼的是学生的作业。家长似乎觉得把孩子送到镇上小学来读书就对孩子的学习尽了心,至于其它,或者没时间、或者在外地,好像管不了。有一次上课提到乐器,孩子们不认识琵琶,把小提琴说成钢琴,问到他们有在外面学习特长吗?只有一个女孩子在学舞蹈。有次课本提到长江,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看到的长江什么样,一半的孩子说“没看过”,我惊异地问“江堤那边就是长江你们没去过吗”,他们才恍然大悟“哦,那是长江啊”。可见,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因为孩子们阅读少、外出旅游也少,他们和大人一样喜欢玩电脑和手机。
  这里的孩子很有礼貌,见到我就大声打招呼。他们的招呼既不像城区学生文质彬彬、训练有素,也不像乡村孩子带着几分羞怯腼腆。他们常常是一个看到便大声喊“老师好”,带动周边纷纷喊叫“老师好”,非常热情。我误以为这是我受欢迎的一种表现,后来发现二者毫无关联,哪怕喊得再起劲的学生,课堂上该怎么玩还怎么玩,他们对老师的热情课下多过于课上。
  孩子永远是可爱的,这群活泼烂漫的农村孩子让我的交流任教有了许多新鲜的体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祝愿孩子们在未来都能够绚丽绽放,也期盼着他们带给我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