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黄石资讯 >

摸清自然资源特点 提升扶贫脱贫成效丁琰(县委党校教师)

时间:2019-04-17 11:55 浏览: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做好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必须弄清贫困地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特点,据此作出切合实际的扶贫脱贫规划和产业设计。

解决“两不愁”难题要查清自然资源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贫困地区的“三保障”依靠国家的扶持或财政转移支付,“两不愁”要依靠当地的自然生计资源(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耕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是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只有查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核算清楚贫困农民依靠自己的土地能否吃得饱、穿得暖。所以需要查清水田、水浇地、旱地等各类耕地资源的数量,还要查清这些耕地的特点,土层的厚薄、质地对作物扎根的影响,当地降水、干旱一年内发生的频率等。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摸清特色资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脱贫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人均几亩耕地是说最基本的口粮保障,乡村发展振兴仅仅依靠种植业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资源之一是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发展风景旅游。如云南四季如春,丽江古城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丽江古城所处丽江坝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特色资源之二是生产“土特产”的农业资源,即这里具有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生产出其他地方不能生产的或稀少的特色农产品,如云南文山六诏山脉下的很小一部分,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种植三七。
       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就要加大保护力度,挖掘历史文化,打造便捷的交通和一流的旅游服务。比如,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包涵着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摸清生产“土特产”的农业资源,要调查生产这种“土特产”的气候、土壤,特别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同时还要查清“土特产”的品种特性。如文山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

易地扶贫搬迁要注重优化利用国土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要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首先是迁入地能够保证迁入的农民有生计来源,无论这种生计来源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业。事实上,贫困区也往往是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是选择自然修复还是人工干预修复,需要查清自然资源特点。
       比如对于南方湿润的山区拆旧地块,可以借用优越的水热条件,实现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即使是北方半干旱区的拆旧地块,假以时日,也可以实现自然植被的恢复;如果经费充裕,适度地人工修复,会加速植被恢复过程。而干旱区的损毁土地,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复成与自然条件不适应的人工景观,如果不继续维护,最终也会荒废。再比如,对于那些岩石露头多、土层薄的山区耕地,就应该纳入退耕范围进行生态修复。因为这些土地生态修复本身就比土层厚、没有岩石露头的土地生态修复难度大,可能需要人为干预。
       精准助力贫困人口持久脱贫,要查清楚耕地资源的“质”,保障“两不愁”;摸清特色资源的“底”,借此发展优势产业;分清自然资源的“态”,因地制宜优化利用国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