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绿韵荆山——保康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纪实

时间:2017-01-18 01:42 浏览:

  【消息】保康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县后,全县上下欢欣鼓舞。全省第二批成功创建、全市唯一被命名的成绩不仅是对保康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保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有力证明。

  青山绿水间,人们不仅享受着幸福,更感受着快乐……

  绿色发展,理念先行

  在“四个全面”建设的征程中,怎样让保康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还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富裕、环境美好,这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谋略。

  在绿色决定生死的历史条件下,保康县委、县政府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决策,在“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执政理念的指引下,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以磷化工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转型为“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磷化工和特色农业为重要支撑”的发展战略,毅然把生态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评价体系,浓墨重彩地展开了生态县创建工作。

  战略转型有力促进了工业转型,建成了一大批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和真正的花园式工厂、花园式企业。县域内7家企业已成为真正的花园式工厂、花园式企业。与此同时,全县以建设有机谷为契机,大力推广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使其比重达到62%,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2.9%。旅游转型步履铿锵,凭借五大核心景区,保康全域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作为“华中地区旅游目的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正日益巩固。

  科学规划,坚定执行

  2012年,保康县聘请北京列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中心,精心编制了《保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同年,该规划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

  为有序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保康紧紧围绕“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建设生态旅游试验区”这一战略定位,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坚持加快建设和保护生态相统一,精心打造城市生态特色和生态优势。

  生态创建的前提不是创,而是保护。县委、县政府秉持“保护蓝天碧水和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采取最严厉、最严密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让山更“青”,林业、国土等部门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作。作为汉江生态屏障的五道峡自然保护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保康县抢抓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生态林补偿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对县域60%的面积实行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对采矿区生态的修复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花卉产业、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一系列举措,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9.2%。

  为了让水更“净”,环保、水务等部门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逐步建立水资源和水源地生态防护体系,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加强对金盘洞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铁腕治理河道采砂、石材加工、生活建筑垃圾污染。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为了让天更“蓝”,县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禁污染项目入境。近年来,先后否决了8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强化环境监管,建成县城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4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停污染企业5家,完成32家企业“三废”治理,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连续三年完成削减任务。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

  生态和谐,城乡统筹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紧盯“细胞工程”“基础工程”和“宜居工程”不放松,城乡生态环境实现了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坚持把县城当景区建,努力把城区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县城。按照4A级景区的标准完成了县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9条出境公路被打造成“山花走廊”;投入4500余万元,完成县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建设工程;投入3000余万元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也正式投入运行。

  在乡镇,结合“绿满保康”行动全面启动了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建设,后坪镇、龙坪镇、两峪乡等乡镇通过风情小镇建设,被倾心打造成生态宜居乡镇。在农村,环保、城建、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紧盯“细胞工程”不放松,倾情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全面开展生态人居的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工程,奏响了生态人居建设的交响乐。

  目前,全县已有1个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9个市级生态镇、11个省级生态村、12个市级生态村、103个县级生态村。已建成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6所;建成农村环保协会93个,评选生态文明示范户165户,绿色环保家庭200户;全县共建成和配套大小示范项目1456个,累计完成113个连片整治示范村、42个生态旅游试验区和示范带环境整治村、14个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和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