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幸福欢乐扑面来——襄城区扎实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纪实

时间:2017-04-13 00:09 浏览:

  【消息】“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4月7日傍晚,襄城区长虹社区百姓大舞台欢歌笑语,社区阿姨们在这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今年来,该区全面启动文化小康建设工作,到年底完成50%的村(社区)文化小康建设试点。通过文化小康建设,全区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记者深入该区采访,一幅幅幸福图景呈现在眼前……

  抓阵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4月8日,在襄城区文化馆内,前来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乒乓球爱好者刘先生说,这里的场地可以媲美专业球场,还是免费开放,周末只要有空,他都会约上几个球友来切磋。

  和襄城区文化馆相比,南丽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上的乒乓球场虽显得有些简易,但因为地处居民区,健身器材多,活动场地大,所以每天在广场上锻炼的居民非常多。该运动场占地3600平方米,建有乒乓球、篮球、排球等练习场,还有一个戏曲舞台,全天向周边1.3万名居民免费开放。

  目前,襄城区已在真武山长虹社区、庞公南丽社区、尹集乡青龙村、余家湖枣林村等地建起四个高标准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全区建起社区文体团队168家,近半数有固定活动场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区文化馆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下一步,该区将进一步健全基本服务项目,继续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每年开展文艺知识普及和培训不少于12次。

  与此同时,该区将全面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室一厅一场”(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和文体广场)配套到位。按标准落实服务经费,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2个公益性服务岗位,在事业编制总量内通过区聘乡用、派出制等形式,加强乡镇文化工作力量。确保每年开展文艺知识普及和培训不少于6次,每月至少开展1次群众文化活动。每个村、社区有不少于2支20人以上相对固定的群众文体队伍,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惠民生,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去年年底,襄城区最后18个地处偏远、靠近山区的建制村接通广电部门安装的卫星接收系统,“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而在尹集乡,“村村响”也提前实现联网直播。

  今年,襄城区通过区聘乡用招募了一批文体辅导员,分配到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李樊就是分配到尹集乡的一名辅导员。她告诉记者,除了组织策划全乡的文体活动,她还负责乡里的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分三次通过“村村响”向全乡各村直播《襄阳新闻》《新闻联播》等。

  该区按照“1+N”模式,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断拓展延伸服务项目,打造村(社区)政治文化中心。建好用好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完善道德讲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棋牌室)、文化体育广场、简易戏台、宣传文化栏、善行义举榜等设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文体器材。完善全覆盖广电宽带网络,农村智能广播网实现“村村响”“户户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互联网+”,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

  促和谐,城乡劲吹文明风

  今年2月份,襄城区尹集乡白云村在全区第一个建起红白理事会,由村两委和老党员一起,在全村倡导婚丧嫁娶新风,迄今已成功引导三户村民节俭办事。尹集乡宣传委员桂春颂表示,目前全乡所有7个村均已建立红白理事会,4月份将在全乡全面推广白云村经验,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

  走进襄城区马王庙社区,记者被文化墙上一排排“社区最美家庭”的展示栏所吸引,23户马王庙社区最美家庭,有的婆媳和睦,有的热心公益,有的育子有方,在每个家庭的幸福合影映衬下,让人感受到祥和的好家风。


  在卧龙镇高湾村王学传老人眼里,这半年来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环境变美了,人的心情也舒畅。道路拓宽了,错车方便,也更安全。”

  王学传眼里的变化,源自去年夏天开始的村容环境整治,高湾村通过利用民政部门帮扶的福彩资金,将全村道路进行了拓宽,整修了下水道,并对村居外墙进行了粉刷,将法治、道德、科普宣传等知识制成展板布置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以前墙上有很多野广告,整治以后看见在墙上乱贴乱画的就会有人出面制止。”王学传说,就连各家来的客人也都会说高湾村变美了。

  该区还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机制,配备相应的保洁员、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设施,固定垃圾收集点,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通过“绿满襄城”统筹推进村庄及周边空地、道路、沟渠两旁以及农户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