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襄州方言有了“代言人”

时间:2017-05-01 01:50 浏览:

  【消息】6月30日,记者从襄州区档案局获悉,该区已选出10名方言语音发音人,他们将成为襄州方言的“代言人”,参加方言语音录制工作。据悉,这些方言发音资料及发音人个人资料将由该区档案馆永久收藏,建立方言档案基础数据库,并作为襄州文化名片,对外宣传展示。

  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老襄州”

  为加强湖北省地方方言的抢救性记录,有效保护和传承荆楚文化,省档案局于去年11月在全省档案系统启动方言建档工作。

  今年初,襄州区组建了方言建档工作专班,在张湾和肖湾街道办事处、峪山镇、程河镇、双沟镇、黄集镇设立5个方言采集点,遴选方言语音发音人。“按省里要求,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点做采集。我们根据襄州方言使用的区域、特点、受干扰程度等,选了5个采集点。”襄州区档案局副局长裴玉华说,“5个采集点中,双沟和张湾位于襄州区中心地带,方言受外界干扰少。程河、黄集靠近河南省,峪山靠近宜城,这3个采集点的方言会受外界影响而有一些变化,但仍具有代表性,我们会将它们与中心地带的方言差别记录下来。”

  襄州方言语音发音人报名条件主要为:年龄60岁左右,门牙完整;在本地出生和长大,未在外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父母、配偶均是本地人;能说地道的家乡话,方言淳朴浓厚、音色较好;具有基本认字能力和理解能力。

  消息一出,许多“老襄州”很感兴趣,纷纷报名参与。经过严格筛选,该区最终在每个采集点确定了2名方言发音人。

  当好方言发音人不容易

  如何给方言建档?“方言建档就是录制发音人的方言音频、视频资料,省档案局提供了需要发音人读的规定文本,我们也有自选文本。”据襄州区史迹文化研究会会长、方言建档工作专班负责人刘宗俊介绍,规定文本包括声韵调例字、词汇、短句、短文4部分。其中,词汇部分所列的例词涉及天文地理、农业、动植物、日常生活等27个方面;而短文部分则是一篇600多字的《牛郎和织女》。

  据裴玉华介绍,自选文本由襄州特有的词汇、民间故事、顺口溜、谚语、民俗歌谣等内容组成。“我们把襄州‘非遗’项目也穿插其中,比如张湾的《汉江号子》、双沟的《司老爷查街》等。”

  “这关系襄州话的传承,可不能出错。”作为张湾采集点的方言发音人,59岁的洪山头光彩小学工作人员许双成坦言,当好发音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规定文本中拿不准的,得一个个查。比如‘碓’,我一开始不认识,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用来舂米的工具,而我们这里去谷壳用的都是碾子。”

  为找到襄州方言最“纯”最“土”的发音,张湾采集点的发音人冯慧玲爱找七八十岁的老人聊天。为搞明白风筝、日晕等在襄州话里怎么说,她和七八个老奶奶忙活了一个多小时。

  用乡音呼唤乡愁记忆

  “程河方言称凳子为‘坡’,我们推测,一方面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累了想休息,当地为丘陵地带,容易找到土坡来坐;另一方面,过去条件差,没有多少凳子,人们多坐在土坡上。久而久之,就以‘坡’指称凳子。”襄州六中退休教师、方言建档工作专班成员王存毅说,“记录方言也就是在记录历史文化,那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都已七八十岁,现在不抓紧时间记录,将来就很难了。”

  许双成也对方言保存的重要性颇为感慨:“我的孩子会说方言,但他们这一代的家乡话已经不那么纯正。对我说的一些‘土话’,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方言保护做得越晚,纯正性就会越差。”裴玉华说,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方言的使用者变得稀少,以方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可能会随着方言的消逝而无从考证。

  据了解,湖北省档案局将在收集全省汇集的方言档案的基础上,统一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用乡音呼唤乡愁记忆,激发湖北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