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时间:2017-05-31 09:53 浏览:

  【消息】5月17日上午,2017年“荆楚作家走乡村”精准扶贫采访创作活动在我市启动。我省17名市州作协主席、荆楚知名作家,深入襄城区、保康县的精准扶贫点进行采访创作。

  由襄阳市区向西南驱车40分钟,“荆楚作家走乡村”采访团来到麦浪滚滚、绿树成行的襄城区欧庙镇鲁衙村。沿村道缓缓前行,一个宽敞整洁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小院的主人、43岁村民梁德清,正在菜园里浇水。

  梁德清一家5口人。梁德清的妻子有精神疾病,继父已经72岁,儿子和女儿在上小学,均没有劳动能力。梁德清也因先天驼背,只能干简单的农活。

  “现在家里有几亩地,年收入有多少?”“老人养老、子女教育负担重不重?”“扶贫工作队有哪些帮扶措施?”……作家尔容拉着梁德清的手问个不停。

  梁德清说,为了解决他家的住房问题,扶贫单位和当地政府筹资援建了新房;为了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扶贫单位为他家购买了两头母猪,下一步将扩大猪圈规模。另外,扶贫工作队队员时常上门教家里的两个小孩唱歌和英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树立生活的信心。

  作家尔容高兴地说:“改善居住环境,扶持脱贫项目,注重学生教育,筑起脱贫致富梦……扶贫工作队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贫困户的心坎上。”

  莽莽群山,满目苍翠。5月18日上午,“荆楚作家走乡村”采访团来到保康县寺坪镇岗子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们这个安置点环境真好,每家每户都能‘开门见山’。”53岁的贫困户郑永莲,站在入住不到半年的新房前,热情地向作家冯汉斌介绍。

  郑永莲一家3口人,郑永莲的丈夫20多年前去世,84岁的婆婆患上股骨头坏死,儿子在外地打工。多年来,一家人住在山上的几间危房里。2016年底,郑家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同时,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剩下1亩多地种油菜,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

  客厅里挂着大红的福字,床头柜上放着喜庆的全家福,走廊、卧室、厨房里一尘不染,门外的墙壁上有中华传统美德宣传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安置点不远处还有沼气池,生态优美、环境和谐……“通过走访,我们不仅看到了贫困户正在物质上脱贫,而且看到了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小康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在岗子村采访了多个贫困户后,冯汉斌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跳舞、听戏、唱歌,成了村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标配”……在歇马镇盘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让作家们眼前一亮。

  “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幸福感、获得感也进一步提升。”作家周万年表示,精准扶贫工作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不仅要帮助贫困群众在物质上实现脱贫,更要在精神层面、文化底蕴上提升,实现文化小康。

  “习近平同志提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这对于‘荆楚作家走乡村’精准扶贫采访创作活动也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作家晓苏说,此次作家们走进农户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真切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和文化小康建设的伟大进程,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有底气,也必将能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