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继承革命光荣传统 迎接改革砥砺前行

时间:2017-09-04 01:03 浏览:

   军分区是解放军在地方行政区域的兵役机关和预备役、民兵部队的训练指导管理机构。它不但负责兵员的征召和复退安置协调工作,同时它也是所在地的党委的军事工作部,是“党管武装”制度的一个体现。“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和襄阳的战略地位一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地方的管理机构,襄阳军分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

  194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反攻,跨过黄河,浩浩荡荡向南挺进,在取得陇海、平汉战役大捷后进入大别山区。同年12月,为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第10纵第29旅改为桐柏第3分区,辖汉江以北地区的襄阳、光化、谷城以及河南5个县。

  1948年7月,为扩大解放区,解放襄阳,桐柏军区第3分区,抽调机关人员50余人和第86团全部,第85团1营、3营,成立汉南指挥部(襄阳军分区前身)。指挥部成立后,立即接受任务配合大军参加襄(阳)老(河口)战役,攻打襄阳时,负责阻击襄沙线敌人之救援,解放襄阳时活捉了敌司令官康泽、郭勋祺。之后大军奉命东进参加淮海战役,汉南指挥部遂分散于汉南一带活动,歼灭敌人地方民团(伪县政府、乡公所)。同时,第85团派出6个连队,分赴谷城、枣阳、南漳、襄阳、光化等县活动,发展县区武装力量。

  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原地区大部分解放,政权重新回到人民群众手中。1949年5月20日,湖北省军区成立。21日,汉南指挥部改为襄阳军分区,下辖第85团,襄阳、南漳、保康、枣阳、光化5个指挥部和谷城县独立营。25日,襄阳军分区机关由谷城盛土康迁入襄阳城。随着武汉、长沙、宜昌相继解放,洪山县和宜城县指挥部拨归襄阳军分区领导。

  1949年5月,襄阳军分区充分调动民兵力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成立了担架队、粮食运输队,男子抬担架、挑筐、拉车运送粮食和弹药,女子缝制大批军鞋送给南下的解放军,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

  解放初期——剿匪除霸

  解放初期,封建残余势力和反革命分子不甘失败,不时兴风作浪,一些会道门也伺机发动暴乱。从1949年到1957年,剿匪一直是襄阳军分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襄阳军分区成立初期,虽然全国大部已解放,但在山区农村,封建势力依然顽固,再加上国民党残余散兵游勇,结伙为匪,同当地反动地主、恶霸惯匪等封建势力勾结,骚扰和迫害我地方武装组织,欺瞒群众,煽动武装暴乱,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着初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襄阳军分区将剿匪除霸作为这一时期部队的中心工作。军分区的县区武装就地活动,主力部队深入保康、南漳、谷城剿灭股匪。1949年11月,襄阳军分区基干团和保康独立营奉命清剿保康、南漳、宜城、兴山边境九路寨的股匪,捣毁在该区域占山为王百余年的土皇帝、匪首孙秀章的老巢,活捉了伪保康县直属大队参谋长李宗祥等30多人,之后又围歼了盘踞该区域的另外两股匪霸,获得湖北省军区通报表彰。全区经过一年多的多次清剿,基本消灭了流窜山里的土匪恶霸,肃清了该区域的封建残余势力,大大巩固了人民政权,保卫了解放胜利的成果。

  这一时期,随着形势的好转,武装力量也逐渐壮大,襄阳军分区部队已发展到万余人。为保障部队所需,军分区开展了各类学习培训,先后组建了文工团、教导大队、卫生处、招待所等,还组织部队进行大生产,各单位除组织生产队、开垦荒地从事农作物耕种外,还办有“推销合作社”“运输队”“面坊”“商行”“肥皂厂”“锯木厂”“毛巾厂”等。由于这些组织都是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无专一的编制配备,也都在同年底撤销或移交地方。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中走向正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开始对部队进行机构、编制和体制调整。但这时期内忧外患的局面依旧严峻,反革命残余势力对新生人民政权虎视眈眈,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仍然十分明显。所以,在一段时期内,部队主要从加强战备、内卫治安与民兵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过改革。“文革”期间,部队和民兵的正常建设、军事训练受到影响,正在逐步完善的地方人民武装系统也一度遭受破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全面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1979年到1989年,襄阳军分区先后召开了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党代表大会,军分区工作重心也围绕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展开,一方面加强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开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精简整编和编制、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襄阳军分区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稳定长效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国防动员、兵役工作、民兵训练三大主板,除此以外,双拥工作、军民融合、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复转军人安置工作也有序地开展,这些工作获得不同级别授予的“优秀”“先进”表彰。如,1992年,襄阳县(现襄州区)被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1997年,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枣阳平林镇宋集村村民柴国义“全国拥军模范个人”称号等。

  新时期——紧跟步伐 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领导我军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朝着实现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前行。5年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在主要领域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果。

  这场重塑、重构使我军体制和结构焕然一新,但对于改革力度较大的国防动员单位而言,改革之难,难在突破既有利益格局。难点往往也是痛点,而要取得改革的胜利,改革的决心要堪比壮士断腕,才能经受住利益调整后的“阵痛”。

  襄阳军分区积极响应改革的号召,将改革的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单位每个成员。面对有些干部职工在改革面前表现出的茫然,大家敞开心扉,展开讨论,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大家明白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不少人做出牺牲。不管是留,还是走,一切以党的事业为出发点。在改革的伟业面前,一己得失何其渺小,以局部牺牲之舍,换取改革大局之得,当代中国军人责无旁贷。参军光荣,服役光荣,参与改革牺牲小我,也是光荣的。

  对于国防动员单位而言,这次改革,编制压缩、人员缩减,职能更加突显。面对改革期间人员减少、组织力量减弱的实际困难,襄阳军分区着眼打赢,矢志不渝,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省军区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使命、新职能、新任务,以更加高效、更加务实的作风迎接改革后的新局面。

  改革在进行,工作却不等、不靠,一边迎接改革,一边紧抓主业。在过去的一年里,襄阳军分区打基础保稳定,在深化军民融合、强化后备力量建设方面,紧跟中央步伐,砥砺前行。为提升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各人武部以深化落实军事训练教学责任制活动为牵引,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从严治军、按纲施训,深化训风,切实提升全区民兵队伍“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应”能力。去年,通过精心组织参谋尖子比武、应急通信、抗洪抢险以及年度军事训练考核等大项演训活动,全年完成3000多人次的基干民兵训练任务。去年,襄阳军分区联合驻襄部队筹资100多万元,为扶贫点谷城县五山镇邓家坪村修建了一座120千瓦的光伏电站,圆满完成了扶贫任务。狠抓防汛准备,圆满完成南漳县杜家冲水库、襄城区巴岗水库抢险救援任务。2016年,襄阳军分区积极推进双拥工作,襄阳第三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