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宜昌资讯 >

熊书菊:小小蛋壳装着大千世界

时间:2020-09-10 19:00 浏览: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朱延筠

一枚普普通通的蛋壳,经过宜昌蛋雕达人熊书菊的精雕细琢,像变魔术一样呈现出一个精彩的大千世界,三峡大坝、西陵峡等宜昌风光在她的雕琢下栩栩如生。今年年初,熊书菊看到福建援宜医疗队千里驰援宜昌的故事后,怀着感激之情雕刻了一套抗疫作品。9月9日,记者见到熊书菊,她说,想把这套作品送给福建援宜医疗队。

为学蛋雕曾“吃鸡蛋吃到想吐”

今年32岁、家住宜昌城区的熊书菊是地道的枝江姑娘,小时候在河边捏泥人、在沙滩上画沙画的经历,让她对手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3年初,熊书菊在河北旅游,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没专业学过雕刻的熊书菊突发奇想:葫芦上都能烙画,那鸡蛋壳上应该也能。

熊书菊用蛋壳雕琢的一套医护人员抗疫的作品。

熊书菊用蛋壳雕琢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西陵峡栩栩如生。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当时没有师傅,只能跟着网上相关的视频学习再加上自己琢磨。”一开始,熊书菊尝试在蛋壳上构图,但蛋壳表面光滑,作画十分不易,光在蛋壳上作画她就练了一年。

一年后,熊书菊已能熟练地在蛋壳上画出孙悟空、唐僧、昭君等人物,当她信心满满地开始雕刻时,却发现比想象中难多了,“鸡蛋蛋壳厚度只有0.2-0.3毫米,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熊书菊说,她从最简单的几何图形雕起,可还是雕碎了不少蛋壳,“有时候辛辛苦苦雕一晚上,到了最后一步,蛋壳碎了。”

2013年到2019年间,熊书菊白天在滨江茶城上班,晚上就埋头在桌前雕刻。雕得多了,慢慢掌握了一些门道,比如雕刀要选细的、选鸡蛋要选蛋壳厚的。为了选到合适的蛋壳,熊书菊没少听到小贩抱怨:“这人买几个鸡蛋要挑半个小时。”

7年间,熊书菊雕刻了千余幅作品,从一开始的“一碰就碎”到后来的“几乎一次雕成”,全靠她自学成才。回想起7年来熟能生巧的过程,熊书菊想的却是“吃鸡蛋吃到想吐。”“不光自己吃鸡蛋,还给家人、朋友吃,周围亲朋好友我几乎都送过鸡蛋。”熊书菊笑着说。

蛋壳上雕出三峡风光和楚汉文化

蛋雕工艺一般是采用鸵鸟蛋、鹅蛋、鸡蛋等,一件蛋雕作品要经过选蛋、打孔、清液、构思、画样、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熊书菊总结了一个雕刻心法:静心、细心、耐心,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

在雕刻了“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等上千幅作品后,熊书菊将目光放在了宜昌本土风情和文化上。  2015年,熊书菊雕刻了一套“三峡风光”,在四个鸡蛋壳上分别雕出三峡大坝、西陵峡等宜昌风光。

“三峡大坝是宜昌的骄傲,所以一开始就想雕一幅三峡大坝,雕完后又想着宜昌不仅有三峡大坝,还有壮美的西陵峡和悠久的峡江文化。”熊书菊介绍,这套三峡风光是她在工作之余,抽闲暇时间雕刻出来的。记者看到,在蛋雕“三峡大坝”上,泄洪场面雄伟壮观,上游高峡出平湖的景色栩栩如生;而在蛋雕“西陵峡”上,两岸群山伟岸,峡江中几叶扁舟惟妙惟肖。

今年8月,熊书菊又创作了一套“楚汉文化”蛋雕作品,在蛋壳上雕出“四古神兽”等图形,搭配凤鸟纹、龙纹等纹样。她说,今后还将继续创作更多含有宜昌元素的作品。 

创作“抗疫”蛋雕欲送援宜医疗队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福建援宜医疗队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千里驰援宜昌。当时,在婆家四川过年的熊书菊每天在网上看到援宜医疗队的事迹,心里百感交集。

熊书菊说,当时她就萌生了创作一套抗疫蛋雕送给援宜医疗队,但疫情期间,她没有办法像往常一样去菜场买鸡蛋,直到3月底,交通解封,她回到宜昌,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创作“抗疫”蛋雕。

“等我设计好图案,准备雕刻的时候才听说援宜医疗队已经回去了。”熊书菊说,得知援宜医疗队已经返程,她很遗憾,但还是创作出了三幅作品。

“第一幅正面是钟南山的画像,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背面是一双握紧的手,寓意医务人员和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第二幅正面是手握对讲机的警察和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第三幅图是医务人员的群像。感谢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付出,是他们舍生忘死才有今天的山河无恙。”

“希望援宜医疗队能再来宜昌,我想亲手送给他们。”熊书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