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黄石资讯 >

过节需不需要仪式感?

时间:2019-12-26 00:12 浏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简简单单的生活,不再期待和惊喜,也没有了欢喜和雀跃,对待朋友一种貌合神离的存在,有人把它称之为“佛系”。
       只剩6天,2019真的要过去了,你是打算和朋友组局嗨皮在一起,倒数着2020的来临时刻。又或者是一个人钻在被窝,坐在电脑前安静地迎接2020。是打算惬意地消磨掉这些时光,还是把节日过得有仪式感呢?

 >>相关报道据《中国青年网》报道,常有人感叹,如今的年味远不是儿时的味道,人们对过年的期待远不如从前。不可否认,伴随时代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和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家人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随时随地“见上一面”,“一年只有过年才能‘见面’”的情况已经远去;伴着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随心所欲地购买天南地北的物品,“趁着过年给家人买一点他乡特产”也变得不再稀奇……
       毕竟,少了必要的仪式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步履维艰”。我们着实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自己,在仪式中去铭记历史、凝聚力量、增强自信。

>>网友热议名为“喵希心语”的网友留言说:过节需要一些仪式感,这可以提醒我们,这一天很特别不一样。如果少了仪式感,那么跟其他时间度过的方式相同,久而久之就觉得没那么必要,然后慢慢被淡忘。我觉得生活中需要仪式感,一点点就好,不需要太刻意,那么活得会不一样一些,等以后回忆起来有更多精彩故事。
       网友“魏征”留言说:洗澡睡觉,定个11点55的闹钟。爬起来洗把脸,打开电视听一听里面的喧嚣。然后赶紧睡觉去,累死了,还跨年呢。我们这个年龄过一年叫渡劫,只有你们小年轻才叫跨年。
       名为“知道123”的网友留言说:仪式感可以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哈哈哈。我觉得没有所谓需不需要,自己喜欢就是需要,不喜欢就不需要。比如过年的一些习俗,扫房、贴春联福字,放鞭炮等等,我喜欢哪样我就去弄哪样,也就成为我过年的一种仪式吧,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一个乐观积极生活态度的具体表现,表达对新的一岁的期望和愿景,没仪式也不代表就不积极,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网友“少年游”留言说:需要吧,现在平淡冷漠的生活已经没什么仪式感了,如果过节也如平常一样不再去注重仪式感,那生活是不是少了点烟火气息呢?我觉得仪式感的作用就是让人真切地体会到自己身处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家庭之中。

>>相关链接

1、仪式感是什么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人本就是需要仪式的动物,包括因天象过渡所举行的礼仪,如季节的过渡,譬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
2、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虽然大家都在吐槽新年的各种讲究,但其实,仪式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意义。
       这些仪式的背后,都有我们一些渴望被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要和愿望。仪式是一种自我暗示,有助于我们达成目标,仪式,带给我们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仪式往往会有一系列的程序,这种程序制造的秩序性,营造了仪式的氛围,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而可能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到自己作为社群的一员,和整个社群的共同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到安全和满足。
3、通过仪式感提升幸福的前提是我们“真正的认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的节日仪式逐渐丧失了带给我们感动的能力。但不管是热闹的人群,还是复杂的程序,都不是带给我们“节味”的必要保证。因为,仪式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自己所认同和相信的。所以,仪式感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体验。
       这种内在的体验可能会让你感受到:爱,思念,回归,新生等等。而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在于我们究竟赋予仪式什么样的价值。
       比如:跨年夜的倒数,让我们抑制不住的激动。除夕守夜时,我们会不断看时间点,会不由自主地总结过去一年做了什么,为新的一年设立目标。元宵节要吃汤圆,我们希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这种和家人团圆的仪式,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安心,让我们感到家人对这个家庭都是有爱的,重视的,我们是有爱的归属的。希望我们都能在节日里,体会到仪式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