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十堰资讯 >

精心谋划补短板 强力推动树典范 ——丹江口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扫描

时间:2021-06-06 09:52 浏览:

 

蒿坪镇企业统一收购农产品

市民在习家店镇葡萄园采摘葡萄

村民在扶贫车间分拣辣椒

蒿坪镇易迁集中安置区

习家店镇草莓园

凉水河镇柳河口柑橘示范基地

讯(十堰日报)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陈建国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易迁房让贫困户喜迁新居,一个个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初夏时节,行走在丹江口市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作为战胜贫困、改善民生、统筹城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精心谋划、高位推动,打造了一批项目典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蒿坪镇集镇易迁集中安置点——

产业扶贫动力强农民脱贫劲头足

蒿坪镇地处丹江口市汉江北岸,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目前,全镇已建成集中安置点12个,安置贫困户802户2828人。蒿坪镇集镇安置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安置点,建设房屋59栋,共安置贫困户360户1448人。该镇坚持产业发展与搬迁同步,将产业培育与安置点建设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坚持规划先行,把产业规划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前置动作,在安置点选址时就将后续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参考因素。蒿坪镇集镇安置点交通便利,周边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一应俱全,不仅生活条件十分便利,周边还有600余亩的优质土地,为后续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在规划建设安置点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蒿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逐步完善园区内道路、供水管网、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

目前,蒿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入驻多家企业,共流转土地630亩,建设高标准智慧大棚52个、球形展示大棚1个、生产厂房50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园区企业中,湖北大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草莓、水果玉米、有机蔬菜等高端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十堰市绿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北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浙江丽水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运用智慧大棚、智慧灌溉、智慧物培、农业物联网等设施和技术,开展草莓、蔬菜育苗工作,打造鄂西北最大的有机果蔬繁育基地;丹江口市荣泉辣椒种植合作社发展订单辣椒3000亩,采取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产品的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产业园区内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达31.5万元,年固定用工25人,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次,其中易迁群众占60%以上,年劳务支出达125万元。2020年,湖北大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2个草莓大棚返租给2户易迁户,公司负责技术及销售,农户进行田间管理,每户年保底收入3万元。

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镇将产业园打造成三产融合示范区,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引进丹江口市荣煦食品有限公司,对辣椒进行深加工,生产的“丹乡籽”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6个,带动278户种植辣椒,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产业园加快农旅融合发展,不断调整果蔬品种,以适应休闲观光农业需求。湖北大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棚里的香椿、草莓、荷兰豆、圣女果、水果玉米、柑橘等品种一茬接着一茬。一到节假日,入园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周边餐饮服务业发展,吸纳部分易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务农、务工两不误。

习家店镇习家庄易迁集中安置点——

坚持四个相结合搬出幸福生活来

习家店镇习家庄安置点位于习家店村4组,共安置664户2479人,2016年9月开工建设,2017年5月全面建成,易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群众满意度较高。安置点内设党群服务中心、扶贫车间、养老中心、医务室、超市等便民设施,路灯、健身广场、游步道、水冲式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宜居休闲的滨江小区。安置点在规划建设中坚持“四个相结合”,目前周边产业集聚、就业岗位充足,易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安置点按照“经济、实用、美观、安全,自然、生态、绿色、和谐”要求,依山就势、随湾就片进行规划建设。安置点建成后,将集镇空间扩展了一倍,集镇承载力大幅增强,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极大延伸。安置点内沿河大道上连环库路,下接方山大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群众搬到安置点居住后,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就医、就学、就业等更加便利。

与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突出主导产业,在安置点周边发展柑橘基地10000余亩,让贫困农户通过发展柑橘产业增收致富。在安置点周边建设扶贫车间、农贸市场、饭店等,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各岗位均优先安排安置点贫困群众就业。新建占地约70亩的柑橘交易大市场,年可交易柑橘1亿公斤以上,可吸纳安置点1000余贫困人口就业,每年劳务支出达6000余万元。新建水肥一体化标准葡萄园360亩,种植6个品种的葡萄,2020年挂果,2022年将进入丰产期,年产量约60万公斤,可带动安置点群众就近务工。此外,在邻近的杏花村发展猕猴桃800亩,并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带动群众增收。

与公益岗位配备相结合。为拓宽集中安置点群众增收门路,习家店镇设置护林员、公路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10多个,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

与扶贫车间建设相结合。为使安置点的贫困人口能够长久就业增收,习家店镇大力建设扶贫车间,已建成棒球缝制、服装制作、蚊帐制作、塑框加工、际华三五四一等扶贫车间,安置就业600余人,人均月增收1800元左右。其中,棒球缝制由于易学会、好上手、劳动强度低,在全镇范围推广,目前该镇各村都建有棒球加工扶贫作坊,较好解决了留守、残疾、年老、体弱等贫困群体的增收难题。安置点群众下楼就能上班、出门就能挣钱,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凉水河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

劳务产业齐发力带领群众奔富路

丹江口市现有柑橘面积30万亩,柑橘产业是该市第一大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库区群众最大致富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但大多数橘园基础设施薄弱、品种单一、品质不优、管理粗放,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和市场影响,柑橘难以丰产丰收。如何改善橘园基础设施,提高柑橘品质,确保库区贫困群众依托柑橘稳产增收,是丹江口市亟需破解的难题。2019年,丹江口市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在柑橘主产区之一的凉水河镇柳河口村建设500余亩优质柑橘示范基地,破解当地群众增收难题。

柳河口柑橘示范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460.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00万元,地方投资60.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柑橘示范基地主干道1.2公里、田间作业道2.3公里、田间生产路560米、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输水管道1.5公里、排水沟435米、截水沟2.3千米、防护围网2300米等。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2020年完工。

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赈济”作用,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项目建设中非技术性强的工程,尽量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乡镇不定期检查劳务报酬发放名册,切实维护务工群众利益。据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共吸纳连续务工3个月以上的短期务工群众50余人、临时务工群众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30余万元,人均获得劳务报酬1200余元。

柳河口柑橘示范基地建成后,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该基地是一个集高标准柑橘种植、苗木繁育、优质品种推广、技术培训于一体的优质柑橘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已引进“爱媛38号”、九月脐橙、青秋脐橙等20多个优质品种,通过区域栽培示范对比,筛选出最适宜丹江口库区种植的优势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示范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等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预计每亩柑橘在现有基础上增收5000至8000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站在新的起点上,丹江口市正全力以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火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