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十堰资讯 >

乡村振兴·十村记|多彩山乡 养心驿站 ——东沟村奏响“红色+绿色”旅游发展协奏曲

时间:2021-11-05 01:29 浏览:

满目苍翠的美丽东沟(资料图片)记者 刘旻 摄

讯(十堰日报)记者 兰瑞文 杨超

10月13日早晨,久雨初霁,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迎来一天中第一批游客。来此欢度重阳佳节的老人们登高望远,视野所及,山花烂漫,草木葱茏,魅力东沟尽收眼底。

“东沟不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先后设立鄂西北第三军分区、均郧房县委县政府和县总队,许多革命先烈长眠于此,是一片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负责为老年旅行团讲解的,是该村桃源人家、蛙声十里两家民宿的创办人王启迪。

这位80后房县姑娘过去在上海打拼,开过咖啡厅,在星级酒店当过经理,可谓事业小成。是什么让她放弃都市的繁华和经营多年的事业,来到东沟这个曾经贫穷闭塞的山沟沟里重新创业?

“2016年,我偶然来到东沟,这里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红色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住在这里,是我一直以来向往的生活,于是我留了下来。”回忆起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王启迪仍记忆犹新。

东沟村位于茅箭区南部山区,境内森林广袤、山大人稀、耕地不足,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我们拥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拥有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何不深挖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东沟村干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发挥邻近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挖掘红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让民居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农村变景区,一举改变贫困山乡的面貌。王启迪的桃源人家和蛙声十里民宿,便是该村引进的旅游龙头项目。

经过王启迪多年精心经营,一个旗下拥有亲子民宿、民宿学院、桃源货栈、陶艺坊、子衿染坊等多种业态的民宿综合体在东沟村形成,吸引众多忙碌的城市居民在此停下脚步,体验安静舒适的“慢生活”。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两家民宿的客房都会被抢订一空,单日营业额达2万多元。

王启迪的民宿火了,有力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业增收致富。村民曹忠良开办的农家乐“丹荷聚”紧邻蛙声十里民宿,许多在民宿休闲度假的游客,会就近在他的农家乐用餐,客源十分稳定。今年“十一”期间,他每天中午接待近20桌客人。“过去我在外面上班,收入时好时坏,现在办起农家乐,年收入有30多万元。”曹忠良说。

“民宿的发展,离不开东沟村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王启迪直言,“村子好,我们的发展才能更好。”近年来,东沟村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标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留自然原生态、乡村原生态、历史遗址原生态,致力打造城市居民的“养心驿站”,相继建成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花开四季——月季园、杜鹃花海——野生杜鹃岭、荷塘月色——荷花塘、念情谷水帘洞天——猕猴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景点,吸引近在十堰城区、远至武汉西安的游客前来欣赏山水风光、感受田园生活、体验传统民俗、接受红色教育。东沟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600万元,9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离开东沟村时已过晌午,东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附近的蛙声十里民宿,三两游客正在二楼露台上望着远山、晒着暖阳、喝着清茶,享受山村的恬静时光。如今的东沟,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辉映,古色古香的村庄院落与时尚现代的“慢游”理念交织交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画卷舒展开来。

记者手记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于全市广大乡村而言,每个村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限制。东沟的优势,在于其紧邻城区的区位条件,在于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在于其优越的自然禀赋。该村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发展城郊休闲养心游,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红色+绿色”旅游富民之路。东沟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