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珍贵的回忆录

时间:2017-08-18 01:39 浏览:

  【消息】“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管顺利之时还是委屈之日,他都坚定信念跟党走。敢打硬仗,敢讲真话,疾恶如仇,两袖清风,他的脊梁是硬的。”儿女在父亲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这位父亲就是戎马一生的老红军韩明学。2009年,听说本报记者要来采访,当时86岁的韩明学坚持要从病床上起来,坐在椅子上等着。在病房里,韩老坚持端坐在椅子上接受采访。在采访的众多老战士中,韩明学是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位。

  7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襄阳军分区民主东路干休所韩明学的家中,得知这位老红军已经去世。今年84岁的老伴儿李兴明说,韩明学一生磊落坦荡,就是对孩子们太严厉,不过他给孩子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入伍时,韩明学还没枪高,跟着革命队伍抵抗日本侵略,在延安南泥湾开荒种地,在敌人枪林弹雨的封锁中抢渡黄河……战火把他锻造成一名出色的战士。1947年,受上级委派,韩明学下基层搞土改工作时,他坚决开展对敌斗争,敢于碰硬,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韩区长”,被反动派视为最“闹心”的人。

  参加革命70余载,韩明学身上有着中国革命宝贵的历史印记。一家7口有6人都当过兵,他以军人为荣,有一个军人家庭让他深感欣慰。然而他淡泊名利,平时从不愿与人谈起过去的战斗经历。他认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浪潮中,自己是渺小的,小到甚至是一朵浪花、一滴水珠,不值得炫耀与张扬。

  2006年,在子女的再三请求下,韩明学才讲述了一些往事。“也许是曾经的经历异常艰辛和痛楚,父亲讲述后,竟夜不能寐。”最终,儿女们根据父亲的讲述,梳理了父亲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一直在前线作战指挥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弥足珍贵的历史教科书。

  1923年,韩明学出生在湖北郧县一个小山沟。家里被土匪打劫后生活维持不下去,一家人逃到陕西泾阳。韩明学13岁时,村里来了红军部队。韩明学天天吵着要当红军,母亲拗不过他,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红军。战争期间,韩明学跟随队伍枪林弹雨转战南北,再也没回过家。

  1938年到1940年间,日本侵略军10万人对华北一带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包围、扫荡和围剿。韩明学和战友们在华北大地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等“反扫荡”斗争。和敌人的交锋无时无处不在,战士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没人有顾及这些。

  一次,我军侦察到敌人向一个据点运送了两车货物,其中有弹药和给养物资。韩明学所在的团苦战3个晚上终于拿下了这个据点。因为没有重武器,战士们只能趁敌人在室外活动时逐个消灭。为炸掉敌人的碉堡,战士们带着炸药包,顶着铺满湿被子的桌子制成的“土坦克”向前冲锋,伤亡不少。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的解放区。在部队中原突围中,韩明学右腿和脚底都长了脓包,一走路就疼痛难忍,为了不掉队,他拄着棍子一拐一拐地跟着队伍走。经常是他刚赶到部队宿营地,还来不及吃饭部队又出发了。即便如此,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期间,由于战争、灾荒和国民党的封锁,我军供给几乎断绝,没有衣服穿,没有菜吃,也没有被子盖。1943年,韩明学所在的连队,也学359旅开赴陕北南泥湾,垦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种粮、种菜、养羊,战士们还自己动手缝裤子,“虽然缝得像狗啃的、鸡抓的,但只要能把腿装进去,战士们就开心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还为我军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抗战老兵而言,这些经历不仅对他们自己很有意义,也应当被我们后代铭记。继承“老兵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守护和平便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