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综合资讯 >

2020智慧城市论坛: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在陕西铜川举行

时间:2020-11-16 23:09 浏览:

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研究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的智慧城市论坛: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在陕西铜川举办,该论坛是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共铜川市委、铜川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原会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治彦主持论坛。住建部原总经济师赵晖、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总经理郑光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互联网金融专家宗良、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平、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智慧城市专家徐振强、京东集团智慧城市研究院博士易修文、北方工业大学“毓优人才”特聘教授丁维龙、胡涵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超图软件公司智慧城市中心技术支持总监辛亚芳、智招网联合创始人宾春宇等专家从智慧城市前沿问题与机遇、卫星互联网、数据治理、GIS应用、市域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落地技术创新、数字孪生和投融资创新等多个角度发表精彩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和京东、超图等企业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原会长晋保平指出,智慧城市空间是“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兴技术需求最大的领域之一,也是“新基建”最大的应用场景集合。“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建设标准和规范问题。“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强化自主、安全、可控的网络安全建设。通过基础标准的设定来指导行业信息安全建设与规范。二是要重点建设“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基建”中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信息模型和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为城市生活打造一个数字化界面,让人们通过这个界面去触摸城市的脉搏、感受城市的温度、享受城市的服务。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底蕴。智慧城市还需要将城市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人文底蕴结合起来,避免盲目崇拜、照搬照抄,形成千篇一律的智慧城市。一定要将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建设有品质、有文化、有灵魂、有深度的智慧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首先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集成和动态模拟实验室,作为社科院的一个跨学科、跨研究所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这么多年取得的许多新成就,出过一些智慧城市的专著和相应的论文集。他指出在“六稳”“六保”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一方面要创新,还要考虑到现实中间一部分真实的社会需求,考虑到社会稳定过渡,稳步前进,要不然智慧城市就会遇到阻力,就会有分化,就会有鸿沟。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产城融合,要郊区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享受均等化,还要考虑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系统的管控。另外,他还风趣地说自己有“农民情结”,希望有耕读的条件,出门能种地、种菜、种果树,坦言现在城市高楼导致近视眼人群增加,很多人目光短视。

住建部原总经济师赵晖强调,虽然前一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取得了成效,如数字城管、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监管、风景名胜区的监管、黑臭水体治理、电子政务、智慧交通等等,同时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技术至上、而非问题导向。如为搞智慧城市而搞智慧城市,目的是体现城市建设“尖端”了、“先进”了。二是系统不兼容、数据不共享、业务不协同,体制的部门分割不协作,技术上的缺陷利益,公司过多。三是盲目“大数据化”,忽视简单、关键性的决策数据和简便的决策方法。四是解决城市病、补城市建设短板的功夫不足。如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地下管网、停车场、地下空间等硬件设施不足,设计水平、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环境污染、城市安全、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认为国土空间是国家主权管辖下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和环境。从地球系统科学看,国土空间是国家主权范围内地球表层系统的三维立体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系统。国土空间治理是构建“安全、高效、宜居”的美丽国土的基本保障,国土空间大数据汇集了国土空间自然生态、人类活动、开发利用、生活宜居等各类数据,是“数字中国”的底板和可视化 。建立国土空间监测指标体系,实时采集接入多源数据,对三条红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主要要素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开发利用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特别是在开发建设、智慧宜居、金融抵押风险防范、工地监管、智慧矿业等方面的运用。最后他还介绍了国土空间的前沿技术,如实时动态国土信息获取处理技术、人类活动大数据技术、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全景可视化表达技术。

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总经理郑光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了大数据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各方协同水平较低,部分地区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不完善,甚至一些部委做重要调度的时候,没有数据平台,垂直的政务体系感知不灵敏、响应不及时,还有些地方调度凭手控、信息上线延迟等情况。二是数据融合难,“数据孤岛”现象呈现,及到能源、交通、医疗等方方面面需要在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共享。三是缺乏统筹协调,建设和利用效率不足,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有脱离实际情况的例子。四是数据量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化有待加强。最后他还介绍了人民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实践。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互联网金融专家宗良指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不仅通过普及各项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还通过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面的进步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新基建”给智慧城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内循环”中的需求升级,加速“内循环”中的供给升级,缔结内外循环的多元纽带。在新基建时代,以大数据智能、商业智能为显著特征的新一代智慧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黄金发展期。他还指出智慧城市发展的策略: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二是协同整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向,三是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的长远目标,四是创新驱动是智慧城市的内在动力。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认为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目标,一是明确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理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数据在未来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关键地位,理清数据治理对公共服务提升的作用机理,包括如何促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专业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等,解决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基本认识问题。二是提出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针对未来公共服务的数据管理、分析运算、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以及全方位、多元化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研究提出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为未来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监督管理提供依据,解决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基本规则问题。三是描绘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根据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基础理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标准和规范,系统性阐述基于数据和相关先进信息技术,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公共服务数据治理基本路径,针对典型治理模式和相关重要场景进行详细描绘,提出数据治理的持续改进思路,解决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的基本方法问题。最后,她指出打造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雄安样板必须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战略资源优势,以“数据治理”的理念超前谋划,不断探索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新型治理模式,努力推动从传统的“人人服务”向“机器服务”“智能服务”转变;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数据治理”“智慧运行”转变,加快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打造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雄安样板。

会议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治彦指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了系列成果,涌现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互联网企业,极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社科院城市实验室曾在两年内调研了3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调研发现,我国大多已经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二阶段的任务,即数字化、网络化任务,部分城市已向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我国一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试点城市如南京、杭州、银川、贵阳等地已经走在前列。但整体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还存在着诸如市场碎片化、商业模式不清晰、运营滞后于软硬件建设、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智慧应用与城市需求衔接不紧密等弊病。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将成为“十四五”乃至中长期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悉,从2013年起至今,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研究室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已经举办五届智慧城市论坛,出版论文集四部,从而构建了一个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舞台。期待此次论坛,专家们能够共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打造品牌化的智慧城市论坛,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较为活跃的6个实验室之一,是前我国专门从事城市信息集成和系统模拟的高端研究机构。实验室建立至今,在城市经济数据库构建、城市增长模拟、智慧城市调查评价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目前,实验室已经纳入到中国社科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当中,是院重点支持的研究机构。也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实验室工作,推动实验室迈向更高水平。

火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