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恩施新闻 >

(创业之路)不拿工资的“技术员”

时间:2016-03-09 07:48 浏览:

(创业之路)不拿工资的“技术员”

记者 张艺馨 通讯员 谭华

  恩施市沙地乡神堂村,平均海拔1300米,昼夜温差大,让神堂村名声在外的产业是白肋烟种植,上世纪90年代种植面积3000余亩,最高年产量达1.3万担。

  近年来,当地村民逐渐改变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为抓手,科技兴烟,发展壮大白肋烟产业。

  在多年的产业发展中,当地小有名气的是今年46岁的张和林,他是双垭岭组人,和烟叶打交道数十年。

  从烟田插牌定块、耕地起垄、物资配套、烟叶移栽、采收晾制、田间管理到基础设施建设等,他多年支持配合烟草技术员开展工作,被乡亲们称为烟草系统不拿工资的“技术员”。

  下乡签字造册、技术指导……在完成自己名下的12亩烟叶种植之外,他努力带动乡亲们发展产业,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种烟能手、优秀职业烟农、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十佳和谐家庭”等称号。

  2014年,张和林先后租赁了30多亩耕地种植烟叶。但由于厂家对烟叶接收的水分和分级扎把标准提升了,要稳控面积,他最后协商签订合同面积20亩,高标准完成烟叶产量和质量。

  “今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蔬菜面积相对较大,烟叶发展较往年特别困难。”张和林说,考虑到白肋烟在神堂村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稳住产业很重要。

  于是,他组织召开全组群众大会,动员无种植能力的向有种烟能力的转移,由零星种植向大户种植转移,最终在双垭岭组落实烟叶面积200亩。

  “烟棚很大,已经晾制了烟叶1500余绳。”张和林介绍,他有一辆三轮车、起垄机两台、打孔机两台、50立方米的水池1口、晾房17间、简易晒棚17间。

  尤其是散布在烟田间的简易晒棚,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为规模种植烟叶奠定了基础。

  “烟叶,我会一直种下去。”张和林说,今年30亩烟叶长势喜人,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