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恩施新闻 >

【行游恩施】厚重大脉龙(图)

时间:2017-05-06 03:27 浏览:

厚重大脉龙

记者 杨承佳

大脉龙。 

长堰塘。

  对照最新出版的《芭蕉侗族乡志》,翻看由北而南横穿芭蕉东部区域的209国道附近的高清卫星地图,记者发现在这片区域内,有马河滩河、纸坊溪、干溪河等几条流向大致相近,殊途同归的河流:发源于芭蕉戽口的马河滩河,经筒车坝、九道水转东北,经石板溪、庙坪、马河滩、十字路,至两河口,合于干溪;发源于香花岭坡下茶园的纸坊溪,经壶瓶口、龙潭沟、后池、向东流入干溪;又名米田河的干溪河,发源于芭蕉纸坊溪,经后池向东绕过干溪集镇,汇杨家湾水,至两河口与马河滩水合流。这几条河流都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汇合后北上,在一个称为老屋口的地方注入清江。

  为近距离感受殊途同归的那份神奇,记者骑车从连珠大桥出城,沿209国道南行至马路口,左转驶入天桥至米田的支道,经文家坳、天灯包下行,没多久就站在了新近竣工通车的米田村“T型梁”式的小河桥上。

  当地村民介绍,桥下这一汪丛林掩映的溪水就是汇集马河滩河、纸坊溪、干溪河几条河流的金印溪,现在叫小河。金印溪位于恩施市与宣恩县交界的大架山下,大架山古称箐山,与对面的榨房岩、古寨等山峦形成V形山槽,金印溪正好从槽底顺势而过。    

  金印溪的得名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离金印溪不远的三岔乡莲花池村马尾坝,出土了一方“晋蛮夷归义侯”金印。现在叫小河,是因为金印溪村落位于清江入口,民称清江为大河,相应地金印溪就被固定地称为了小河。小河历史上曾为芭蕉区米田公社、米田乡的行政村,现在为芭蕉侗族乡米田村所属自然村落。这里一直是米田村与宣恩县万寨乡村民过往的交通要道,河上原先有座漫水桥,水布垭水库蓄水后漫水桥被淹了。省移民局2012年投资新修了小河桥。同时,恩施市财政局和芭蕉乡政府一起筹资修通硬化了米田村小河库区至宣恩万寨的道路,打破了米田村与宣恩县万寨乡之间的大山阻隔。

  过小河桥,记者沿着新修的沿河公路继续北上1公里,就到了金印溪与清江的交汇处,站在小地名叫诸神庙的路边的一块大石上,记者用手在额前塔了个凉棚,四下里凝视对岸的那一隅山水,但见清澈的清江河从鸭溪渡方向沿老屋口奔腾而来,因大架山的阻拦,河水逆转,一个漂亮的大回环绕长沙河凸出地块蜿蜒向东而去。河水对岸的回环包裹中一梯形山体巍峨耸立,最高处为柳州城的椅子山,椅子山下是和映马池相对的箩筐岩,箩筐岩下是一片被河水半包围酷似龙头的开阔地,当地村民说此地是股龙脉,名叫大脉龙,相应地,接近箩筐岩的部分叫小脉龙。

  据《舞阳坝街道志》载,1994年8月,州市博物馆在长堰塘村红沙峁组清江河左岸台地发现一处商周遗址,内有绳片、陶片,可见器形有陶、罐、碗、盘等文化遗物。后经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复核,确定为3000年前的大脉龙商周文化遗址。遗址揭示了当地的远古历史:大脉龙因为水淹不到而又取水方便临江二层台地,在远古的商周时期,就有古老的土著人(古代巴人)在长堰塘大脉龙依山临清江边聚居,他们就是历史上称为“巴蛮”的恩施先民。

  当地村民见记者对地名诸神庙充满好奇,告诉说,恩施知名文史专家贺孝贵先生专门对此做过考证:过去,在大脉龙和金印溪一带有许多庙宇,最著名的是一座猪神庙,建猪神庙是缘于古人类的一种生殖崇拜。猪因其肥硕、丰腴、贪食、多产,禀具超常的生殖能力而被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人们敬祀猪神,是为了人丁繁盛。这种现在看来奇特的祭祀方式,在远古时代,却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现象。如今,猪神庙消失了,当地也就被叫做了诸神庙。

  据了解,恩施地区仅在此处发现过猪神庙。和其相邻的大脉龙商周遗址填补了恩施历史中商周史的空白,与位于浑水河西岸的商周陶窑遗址、沙地乡须须沟商周遗址一样同为20世纪90年代恩施考古的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足以证明金印溪大脉龙一带历史文化底蕴的那份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