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黄石资讯 >

矢志不渝“蓝盔梦”

时间:2019-01-06 01:30 浏览:

■通讯员 费琦琪

  2018年11月,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出征,执行国际维和任务。而在这批维和战士中,有一位来自我市陈贵镇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做刘文俊。作为一名“90后”,刘文俊已是两赴南苏丹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的“蓝盔士兵”。2016年12月,刚满20岁的刘文俊经过部队严格选拔、层层淘汰,参加了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并于2017年被评为“蓝盔勇士”,获得中国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的“和平使命”纪念勋章。时隔一年,“和平勇士”刘文俊再次主动请缨,踏上了非洲的红土地。
  
  维和官兵擦亮“中国名片”
  
  国际维和行动是一项艰巨的军事任务,更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南苏丹的治安局势复杂多变,安全威胁相当大,维和战士们担负着长短途武装护卫,武器禁区巡逻、朱巴城区巡逻、保护当地平民建立临时行动基地等各项任务。可以说,每天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地的旱季气温高达50℃,士兵们需始终穿戴22公斤的战斗装具顶着高温高湿的环境执行任务,并时刻绷紧神经保持作战准备。
  近一年的维和,刘文俊与战友经历过不少剑拔弩张的场面。“武装分子闯入,枪声爆炸声都是习以为常。实际上武器禁区不止一次出现携枪人员闯入的现象,为了保护自身以及难民营和周围的平民安全,我们都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交涉驱离。当然,还会碰到当地武装人员持枪与我们对峙的情况,在交涉中我们始终保持着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不惹事,不怕事,不吃亏。”刘文俊说。
  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有千钧一发,有剑拔弩张,但也有融洽无间。近一年来,刘文俊及战友们和当地居民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也收获了当地居民对他们的肯定与感谢。非洲难民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刘文俊的部队每次执勤都会带一部分食物和水分给他们。因为医疗条件极差,所以当地疾病肆虐,一些儿童身上的创伤都溃烂化脓。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刘文俊和战友们都会用自身携带的急救药品对他们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儿童们见到他们时总是用非常流利的中国话说,“中国万岁,Chinaod!”
  
  “士兵记者”记录军旅百态
  
  爱好摄影的刘文俊有时也是部队里的“兵记者”,记录战友们的维和经历,辅助央视特约记者进行宣传报道。他的镜头记录了第三批和第五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国内集训、任务区工作以及对外交往的精彩瞬间,展示了官兵们奋战在维和一线的风采。最令刘文俊开心的是,他拍摄的新闻视频、图片和撰写的新闻稿件发布后,激发了队员们的工作热情,也让更多人了解维和部队,理解维和军人。
  “他会开心地给我看报纸稿件,说‘妈,这是我做的!’”刘文俊母亲方玉珍说起儿子当时的兴奋劲儿,忍不住乐呵。18岁入伍,当兵四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牵挂儿子的方玉珍有时会关注一些维和题材的电视剧或纪录片,想更多了解儿子的工作环境。虽见面不多,但方玉珍欣喜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成熟。“现在回家就帮忙干活,经常往家里寄钱,跟我们说部队一切都好,让我们放心。”回到家的刘文俊也保持了部队作风,被子叠成“豆腐块”,还自己补衣服,让母亲惊讶又欣慰。
  
  军队锤炼成就铁肩担当
  
  维和行动是最接近于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国军人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大国担当和战士们不怕吃苦的顽强作风受到了各国的普遍称赞,刘文俊也为能成为这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一员深感自豪。在今年的湖北省大冶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颁发仪式上,刘文俊感慨发言:“正是从军的经历让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不断塑造自己,在艰苦的训练中不断锤炼自己,才让我懂得什么是服从、什么是奉献、什么是青春。也明白了军人的担当是什么,那就是——一半肩膀扛着祖国的山河,一半肩膀扛着祖国的安康。”
  只有军队强大,才能减少流血和牺牲;只有军队强大,才能守护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改革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对军队和军人也提出了更高的现实标准,如何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刘文俊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军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