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十堰资讯 >

从世代捕鱼为生到发展水产养殖,渔民乔青周稻香鱼肥富乡邻

时间:2020-11-08 00:20 浏览:

乔青周和他养殖的赤鲤鱼

讯(十堰日报)文/图 特约记者朱本双

10月24日,记者来到竹山县擂鼓镇枣园村4组,在乔青周的立体水产养殖基地高密度养殖池塘里,只见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很是喜人。

今年42岁的乔青周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怀沟村1组人,世世代代靠养鱼、捕鱼为生,是名副其实的渔民。为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2014年以来,丹江口库区逐步拆除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设施,不少像乔青周一样的渔民面临转产。

2018年,竹山县擂鼓镇枣园村和董家沟村的旱改水项目顺利完工,数百亩改造后的良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乔青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枣园村和董家沟村发展水产养殖。

说干就干。2019年春,在竹山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和湖泊局、擂鼓镇政府、枣园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乔青周在枣园村和董家沟村流转稻田20余万平方米,首期投资200余万元修建标准化鱼塘、购设施、建厂房,注册成立了竹山县香禾祥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立体水产养殖。

记者在乔青周的养鱼基地里看到,鱼塘根据山沟两边溪水的流向依次而建,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率。“这里方圆数十公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空气好,水质也好。”乔青周说,目前2万平方米的鱼塘里养殖草鱼、赤鲤、黄鳝等10多个品种,因为鱼的品质好,所以不愁销路。

“前段时间雨水较多,我每天都要守在鱼塘,检查鱼儿是否生病、是否缺氧,并开展防疫工作……”据乔青周介绍,他采用的是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水体中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强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有利于促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中溶氧、增强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比常规养鱼增产40%左右。

养鱼的同时,他开始尝试“水稻+虾”“水稻+蟹”的农业转型升级模式。稻虾、稻蟹种植养殖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一稻一虾、一稻一蟹,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田为小龙虾、螃蟹提供天然饵料和栖息地,养出的小龙虾、螃蟹个大味美销路好。同时,小龙虾、螃蟹吃掉了稻田里的害虫,粪便和残饵又为稻田增肥,稻谷品质高且无公害,两者互依互补,形成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稻虾稻蟹双增效益、农户收入增加的“三赢”局面。如今,乔青周的立体水产养殖基地里有稻虾、稻蟹种植养殖面积2.6万平方米。

“乡亲们都富了才是真的富!”这是乔青周投资立体水产养殖的初衷。为了让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他为枣园村、董家沟村及周边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临时用工和季节性用工50多人,发放工资20多万元。此外,他还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102户(其中贫困户36户)共同致富。 同时,乔青周通过多年养殖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村民们遇到问题都会来询问我,我也很乐意把经验告诉乡亲们,大家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共同致富。”乔青周说。

“这里的山好、水好、生态好,养出的鱼好、虾好、蟹好,种出的香米更好。下一步,我将加大投资力度,对生态鱼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推出 ‘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吃在农家’休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实现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鱼卖鱼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的转变,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的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乔青周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