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走上“绿色路” 吃起“生态饭”

时间:2017-08-27 02:12 浏览:

  【消息】20多年前的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是什么样?

  见山山光头,见水水断流,见路路断头,见人人发愁。

  如今的堰河村变成了什么样?

  “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美宜居村庄”……

  很多人好奇,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像变魔术一样改头换面?堰河村成功逆袭的秘诀是什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堰河村发展变化的秘诀,就是走“以生态促发展、用发展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8月2日,记者一行来到这个距市区100公里的小山村,探寻这里的绿色发展之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 旧习一改绿意浓

  1992年开始当上堰河村的“当家人”的闵洪艳清楚记得当年的堰河村什么样:“村里没有什么产业,老百姓就靠山吃山、挖树去卖。越穷越挖,越挖越穷。”

  几年下来,山秃了,水没了,钱包还是一样空。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穷山恶水之间,出路在何方?

  思前想后,闵洪艳悟出一个道理:“穷在于山水,出路也在于山水。堰河村要想富,就要做好山水文章,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老百姓就有致富的希望。”

  闵洪艳告诉村干部和村民,堰河村的“突围”必须从绿色发展入手,要让荒山绿起来、乡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腰包鼓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堰河村喊出“不让一寸地方无树”的口号,在荒山上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茶发展经济。

  1993年,在堰河村的一次群众大会上,闵洪艳提出:要“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在保护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

  从开发基地入手,堰河村的荒山坡上建起了“绿色银行”,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杜仲10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没出几年,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近10万元,同时上缴税收超8万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

  凭着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堰河村从“落后村”变成了“贡献村”,绿色经济也成为村民脱贫的支柱产业。

  一业撑起百业兴 茶色生香活山村

  五山镇是全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之一,堰河村发展茶叶产业有先天优势。以发展环保型经济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闵洪艳把茶叶确定为推动堰河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堰河村加大茶园改造力度,全面普及推广生物技术和无性繁殖技术,建成700亩有机茶园。这里的茶园严禁使用化肥,取而代之的肥料是牛奶和豆浆。

  闵洪艳说,这样做是为了“一箭双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茶叶的绿色有机。”

  目前,堰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的50%来自茶叶产业。

  富起来的堰河村民不仅仅满足于卖茶产品,更在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上动起了脑筋。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村民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以及自留山上植树种果。此外,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等家庭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也在各家各户普及。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村民们于2007年11月成立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注册“堰河香”品牌,专售土特产品,年旅游综合收入达6000多万元。

  现如今,村里又开始建设民俗园。

  村民冯毕健在民俗园的门面房已经基本建好。年底开园后,跟他一样入园经营的30多户本村村民又将有新的挣钱门道。未来,民俗园里30多个传统作坊、小吃点、特产超市将带动100多人就业,并成为堰河村旅游的新景点。“村民收入增加、村庄环境宜居,堰河村实现了村里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户户有钱赚。”闵洪艳说。

  绿色生活入人心 乡村展现“生态范儿”

  生态经济造就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也让堰河村的生态环境更美更好。

  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农民减了负,农村进入了转型期。刚从贫困中回过神儿的堰河人,也在寻求新的道路。

  村民虽然实现了温饱,但村庄缺少规划,村民存在不少陋习。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究竟该如何建?闵洪艳决定,从村子里的垃圾分类着手。

  十几年前,垃圾分类在城市里都算个新鲜事儿,更别说在农村。不少人直言:“这是作秀。”村民质疑:“这能当饭吃?这能挣钱?”但闵洪艳顶住压力,让垃圾分类在一家一户落实。一个星期时间,堰河村把所有陈年垃圾全部清走;一个月后,村貌实现大变样。

  2004年,村里以每月50元的工资,聘请了4位保洁员负责垃圾分类,杨世伟就是其中之一。他负责把村民粗分后的垃圾再细分:废纸、烂布头、废塑料等“干垃圾”放在纸箱里,茶叶根、剩饭菜等“湿垃圾”放在塑料桶里,废电池等单独放置……

  13年过去,杨世伟的工资从每月50元涨到了每月1300多元,但他的活儿却越做越顺手:“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堰河人的习惯,不用说大家都在主动做,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爱干净。”

  为了让村庄更环保,闵洪艳还请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实地考察。很快,村里投资2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站建起来了,大部分的污水统一进入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20吨。

  堰河村群山环抱,耕地狭小,河道曲折,地形极不规则。堰河村在规划时就讲求因山就势、随弯就片、依山傍水、合理布局,宜居则居、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尊重生态原貌。

  堰河村硬化村组道路30多公里,路两边装的全是太阳能路灯。沿河两岸、公路两旁、农户房前屋后广栽树,种的全是香樟、垂柳、翠竹、桂花等风景树、生态林。

  垃圾不准乱倒乱甩,污水不直接排到河里,大树、名贵树不准砍不准卖,堰河村的“三不”远近闻名。

  目前,全村100%的农户饮用的是干净卫生的水,90%的农户住的是宽敞漂亮的小洋楼,80%的农户使用的是沼气、太阳能等环保能源……

  总体布局显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顺水,产业结构保山护水,生态资源养山润水。

  如今的堰河村,吃的是“生态饭”,赚的是“环境钱”。一个美丽乡村样板,正在百里茶乡全景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