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孝感新闻 >

应城积极探索插花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新路子

时间:2016-12-11 00:25 浏览:

托起老区群众全面小康梦
——应城积极探索插花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新路子

  应城属于全省插花型贫困县市,被纳入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区域,有重点贫困镇6个、贫困村58个,贫困人口7628户、16207人。

  去年以来,应城市严格按照省、市总体要求,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积极探索插花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新路子,奋力托起老区群众全面小康梦。

  瞄准对象,“精准滴灌”扶真贫

  坚持严抓“面”、严守“线”、严把“关”,精准确定贫困范围、识别贫困对象、摸清贫困底数。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账册”的要求,应城市对辖区16个乡镇贫困农户实行全覆盖精准识别,确保把所有贫困农户一人不漏地识别出来;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线,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做到“七个不纳入”(即家庭有干部、屋里有小车、城中有楼房、银行有存款、家内有懒汉、有人当老板、有儿不赡养),坚决杜绝“戴着穷帽子、过着富日子”的现象。

  应城市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群众座谈会的方式和“四查、四问、四看”、“一进、二访、三看、四问、五步”等方法以及“三级会审、三方签字、三级公示”的模式,全面摸清全市贫困人口的底数和状况。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整合资金,“并拢五指”破难题,研究制定《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明确农田建设、老区发展、财政资金等八个方面的资金整合范围及用途,提出产业扶贫、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因村因人施策,放大项目资金的扶贫效益。

  盯住短板,“综合造血”强筋骨

  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强化基础支撑“换穷貌”。

  应城市积极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技术下乡,开办“田间课堂”,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1至2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目前已培训农民1800多人;着力培育糯稻、甲鱼、毛蟹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稻虾连作、猪沼林(果)等“一高三新”种养模式,形成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

  为让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应城市持续加强重点贫困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挖改塘堰56口,维修机泵站17处,整修沟渠34千米,修建通村、通组、通户路和田间机耕路54.8公里,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1200多人,改造农村电网6处,架设通讯光缆7400余米。

  坚持将扶贫攻坚与“十三五”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相结合,将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应城组织20多个相关市直部门主动搞好项目对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采取迁村腾地、移民搬迁等措施,促进边远地区贫困人口向城镇集居转移。

  落实责任,“社会齐唱”聚合力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为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应城市、镇、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级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了市、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

  为制订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分类帮扶措施,我市组织卫计、民政、教育、人社、建设、农业等职能部门,根据致贫原因从政策和操作层面精心谋划、细致组织,选派出58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派112个工作组,发动2554名机关干部开展驻村、结对帮扶,并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扶贫攻坚,鼓励支持群众实施自建工程,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

  应城严格遵循“村申报,镇初审,市审批、村实施”工作程序,推行“十个一”(即一个项目审批规划、一个项目理事会、一个项目实施方案、一个项目标书文件、一个项目施工合同、一个项目廉洁承诺书、一个项目监管办法、一个项目验收报告、一个项目资金拨付流程、一个项目图片库)项目管理模式。

  同时,制定《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方案》,并建立起基础数据联通、线索快速移送和案件查办协调配合、联席会议、职务犯罪预防及管理等四大工作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