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孝感新闻 >

所向披靡铸辉煌——驻孝空降兵部队的赫赫战功

时间:2017-06-23 10:54 浏览:

所向披靡铸辉煌
——驻孝空降兵部队的赫赫战功

  2017年早春时节,春寒料峭。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在空降兵某部荣誉馆前进行。官兵们通过重温军人誓词、齐唱强军战歌等方式,深切缅怀历次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在空降兵军史馆,展存着用9478枚子弹壳粘连成的小号手形象,寓意部队“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光荣传统。“9478”代表9纵(空降兵部队前身)47年8月成立。

  九纵成立初期,正值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换的关头,条件非常艰苦,斗争十分艰难。全纵官兵克服部队新、干部少、经验缺、装备差等不利因素,不畏艰难,不惧强敌,敢打敢拼,以劣胜优,部队越打越大、越战越强,迅速完成了由地方军到野战军的升级过渡。

  这支英雄的部队用热血书写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解放战争累计歼敌20余万,抗美援朝歼敌7.2万,西南剿匪歼敌10万。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涌现出特等战斗英雄马绍孔、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孙占元、崔建国、柴云振……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一个个闪光的英雄名字如同恒星镌刻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解放战争勇往直前

  淮海战役双堆集战斗中,部队深入进行战前动员,时任26旅76团团长李钟玄拍着胸脯说:“同志们,如果我怕死后退一步,你们可以向我开枪。”战士们立即高呼:“如果我们后退一步,团长你就向我们开枪。”这只是淮海战役中众多官兵的一个缩影。1948年12月17日,18岁的马绍孔所在的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76团奉命参加淮海战役。抢渡浍河时,刚入伍一年的马绍孔带领一个突击队参加战斗,先抓了4名俘虏;追击敌人时,又俘敌2个班;阻击敌人时,再俘敌1个排,并先后拔掉敌前沿地堡4个,缴获敌武器30多件,为大部队全歼浍河以南国民党黄维兵团扫除了障碍。在张围子战斗中,身为通信员的他主动请缨带领突击组一口气炸毁敌3个地堡,在激烈的炮火下完成了17次传令任务,即使是棉衣上弹孔累累,他在手、腰、腿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后,纵队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破格晋升为副排长。

  淮海战役中,部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广大指战员发扬“打死不叫饶”的硬骨头精神,人人学英雄当英雄,在马绍孔等战斗英雄的激励下,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取得了部队建军后第一次大兵团作战的胜利。

  渡江作战前,军领导深入部队进行誓师动员,各团积极请战,纷纷拿出渡江杀敌计划,坚决要求驾乘渡江作战第一船。团与团,战士与战士,干部与干部之间相互挑战,秦基伟军长收到了9名战士按了血手印的挑战书,全军上下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渡江作战中,面对长江天险和沿岸火力封锁,44师官兵誓言“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只有前进,决不后退”。在敌人猛烈炮火下,130团6连二班班长王顺在双腿负伤、全班只剩3人的情况下,仍然高呼“爬也要爬到灯塔下”。“红三连”指导员周福祺见友邻战船相继超越,心急如焚,扯起“打过长江去”的红旗高呼:“我们不能辜负全团上下的信任,真英雄真好汉,关键时刻是考验”,带领战士们奋力划水,向对岸疾进。3营营长李学增所在船伤亡达四分之三,全体同志仍表示:有进无退,坚决完成任务。

  担负渡江作战第一梯队突击任务的130团和131团1营,不负重托,英勇作战,仅用3个多小时就胜利完成突破长江,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大旗插上香山、黄山主峰,成就了光荣的“渡江杀敌第一功”。

  正是靠着这股无所畏惧的血性和拼劲,官兵们用血肉之躯一次次冲破敌人的钢铁防线,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抗美援朝创造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秦基伟军长在得知军委决定组建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的消息后,主动请缨,在会议研究讨论抽调哪支部队参战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反复找兵团首长求战,反映部队军心正旺、士气正高,最终“争”来了入朝参战的机会。

  1952年11月4日,在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3号阵地的反击战斗中,志愿军29师87团5连副班长薛志高左腿被炸断,战士王合良双目失明,两人一商量,王合良背起薛志高,继续向3号阵地攻击前进,一直战斗到反击胜利。两位重伤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宁死不后退”的壮烈诗篇。

  上甘岭战役中,特级英雄黄继光在身负7处重伤的情况下舍身堵住敌机枪眼,为部队夺取胜利开辟了通道。与他同时期的还有用衣襟裹着流出来的肠子仍坚持战斗的英雄排长葛洪臣,用受伤的身体当作机枪射台的英雄战士陈治国,子弹打光又拉响手榴弹冲向敌阵的一级英雄孙占元……在惨烈的厮杀中,38位英雄与敌同归于尽,危急时刻拉响手榴弹、爆破筒冲入敌群,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等英雄壮举屡见不鲜,官兵们用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上甘岭精神。

  “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我们志愿军的”。在上甘岭战役最为惨烈的时候,45师师长崔建功用沙哑的声音向秦军长保证。

  45师作为坚守上甘岭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参战的27个连队几乎都被打残,人少的连队编不成一个班,有16个连队3次打光重建,有的班打光重建达6次,连级干部伤亡率超过65%,班长、副班长伤亡率100%。134团8连在阵地上坚守坑道14昼夜,自觉忍受艰难困苦,战士们喝尿解渴、咬破嘴唇以血润口、舔牙膏润喉咙、贴石壁舔水汽,全连3次打光重建不下火线,战旗被敌打出381个弹孔仍屹立不倒。

  官兵们正是靠着这种血性,抵御了敌人900余次攻击,创造了“攻不破的防线”的伟大奇迹,让上甘岭成为敌人的“伤心岭”。

  西南剿匪为民除害

  1950年至1953年,为肃清匪患,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所属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川、康、黔、滇地区进行了剿匪作战,空降兵部队在这场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50年6月1日前后,部队奉命担负川、滇、黔、康四省边境地区剿匪、建政,剿匪、护航任务。

  部队进入剿区,发现匪情构成非常复杂:有与人民为敌的国民党军叛匪,有封建势力建立的私人武装以及一部分专事抢掠为生的惯匪。叛匪一般武器装备较好,指挥体系完整,有较强的战斗力,少数头子甚至与台湾蒋介石有电台直接联系。这是土匪之中坚力量。惯匪各霸一方,占山为王,专门的拦路抢劫,鱼肉百姓,而且活动极不规律,聚则为匪,散则为民。在复杂的敌情面前,部队指战员一方面对土匪实行坚决打击,又注意开展政治攻势,深入发动群众,使党的政策和剿匪决心深入人心,依靠群众,分化瓦解土匪队伍,有力地促进剿匪斗争的开展。

  在剿匪作战中,部队既要同异常狡猾的土匪作斗争,还要与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气候恶劣,作战物资和生活物资无法及时保障。在追剿残匪时,部队经常是几天吃不上一顿饭,只能以干粮、野果充饥。为了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指战员自觉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不怕吃苦,连续追击,与土匪斗智斗勇。

  历经半年多的辗转作战,部队共歼灭匪特10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9门,轻重机枪301挺,长短枪49180支。配合驻地军分区部队,基本肃清了川、滇、黔、康地区纵横各约500公里广大地区内的匪患。建立区、乡两级人民政权600余个,完成了征粮、征税和初步发动群众等任务,为解放大西南,巩固新政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支有着60多年辉煌历程的空降兵部队,始终继承和发扬“舍身堵枪眼”的敢战血性,“红旗敢扛、第一敢争、重担敢挑、危险敢上”成为最好的印证,17000多名烈士铸就了这支部队特有的意志和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空降兵官兵赓续红色血脉、献身强军实践、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