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恩施新闻 >

【行游恩施】溶洞上的村庄——二凤岩(图)

时间:2016-05-15 00:48 浏览:

溶洞上的村庄——二凤岩

记者  伍功勋/图   杨承佳/文

谭秀云崖居外景

谭秀云崖居内的宽敞溶洞

谭秀云崖居内

采收木子归来的谭秀云

谭秀云从崖居侧门外出

黄应泽崖居

丝栗树

杨光胜家

天生桥

溶洞群出口硝洞

崖居农家乐前厅

崖居农家乐酒窖

  恩施有许多大山,大山之间有许多角落。

  芭蕉侗族乡二凤岩村就是大架山和香花岭之间的一个神奇角落。

  听说过这里有千年丝栗树;听说过这里有被称为民居文化史上“化石标本”的“崖居人家”;听说过这里“无山不空,山必有洞”;听说过这里的村组公路貌似细胞突起由细胞体开始成放射状延伸到村中的每一个角落……

  “绝知此事要躬行”。车从州城出发,沿着209国道行至芭蕉侗族乡楠木园村左拐,经马河滩、过黄泥塘,七弯八拐,约行30公里,便到达了细胞突起的中心细胞体——二凤岩村村委会,正在村委会值班的村主任罗彬听说来意,热情地在前面带路,为我们规划着最快捷的探究行程。

  探究是从村里的崖居人家开始的。崖居,亦称穴居,系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为生活居住地。可在崖穴内筑屋,亦可利用洞穴的墙壁建房子。度娘说,与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内蒙古的蒙古包一样,恩施的部分土家族人 “逐穴而居”而形成的崖居景观被称为民居文化史上的“化石标本”。

  吴家湾的谭秀云、天生桥的黄应泽的住处就是现存在二凤岩村里的两颗“化石标本”。

  黄谭两户崖居相距不远,分列在离二凤岩村委会不远的一个小山包的南北两脚,黄居北、谭居南,虽然方位不同,但所居地形和崖居样式却惊人地相似:极具恩施侗乡特色的一栋木屋罩在一块向外延伸的大岩石下,缕缕炊烟从屋顶冒出舔着崖壁轻轻飘出,宛如梦幻仙境。屋前,是一片层次丰富、大小错杂的梯田。屋后背靠小山包,山上树木葱郁,形成一片良好的水源涵养林,纯净的山泉从崖居的山洞深处汩汩而出,成为崖居主人瓢舀即进锅的生活用水,生活废水则直接流入屋前的梯田。梯田里种植着水稻、莲藕及其他蔬菜,形成了崖居与田园构成的立体山村风光。

  梯田外沿,是一片整齐的木子树。崖居主人谭秀云正挑着一担木子枝桠进屋,见有外人来访,热情地介绍说,因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特征,二凤岩村以崖状形式出现的岩崖比比皆是,崖居建造方便,住在里面,既可呼吸新鲜空气、又可饮用山泉水、所以先辈在村内居住,多以崖居为主。现在,虽然条件改善了,许多年轻人赶时髦都在外面建起了小洋房,但他却始终不愿离开这一隅冬暖夏凉的崖居。

  在我们的要求下,谭秀云打开了房屋旁边的侧门,朝里望去,但见建在崖下的吊脚楼与石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主人顺着空间,在里面因地制宜地围建了猪牛圈,砌上了水池,利用崖石上的空隙横上几根修长的竹竿,洗净的衣物、割下来的红薯藤、刚烫的豆皮分门别类地晾在崖下,崖石作盖,通风透气,防潮又防盗。

  告别崖居,车在四通八达地机耕路上前行。罗彬介绍说,位于芭蕉侗族乡东南部的二凤岩村是该乡的一个典型边远口子村。以前,该村因地处偏远,交通十分不便,许多村民直至老死都没走出去看过大架山外面的世界。“要致富,先修路。”于是,村支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群众动手修路。家家修,年年修。如今,只要进入二凤岩村,无论从那个方向出发,都能沿着马路达到村内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村民们真正实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美好夙愿。

  一会儿,车在一个叫麻槽孔的地方停了下来,一群山羊在一片绿荫中蠕动前行,牧羊人却弓着身躯在一棵丝栗树下捡拾果实。细看那棵丝栗树,足有三十多米高,在它的映衬之下,旁边的两栋吊脚楼显得特别矮小。来到树下,笔者和罗彬牵手试着合围树干,却怎么也不能手手相接。牧羊人站直身躯主动介绍说,他叫杨光胜,今年52岁,是这棵树的主人,他逝去30多年的奶奶曾经告诉他说在奶奶小的时候,就见丝栗树有如今这么大,至今也没人知道这棵树的确切年龄,初步估计至少在一千年以上。

  一直在树边居住的杨光胜属于二凤岩村马扎孔组,邻居多为杨、吴、姚、龙、谢、黄氏侗族人。丝栗树见证着二凤岩村侗族人迁徙变迁的悠久历史。清乾嘉年间,湘黔贵地区民族起义此起彼伏,战乱频繁,而鄂西地区正值改土归流以后,地广人稀,实施招垦政策,大量侗族人于是从湖南的沅州,就是如今的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县,还有贵州的玉屏县,广西的三江县先后迁到恩施县南乡黄泥塘及周边区域。二凤岩村陈家湾处吴姓墓碑就记载了其始祖吴启林生于湖南辰州府泸溪县的坪山坡的事实。二凤岩侗族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仍保留着过赶年、敬飞山、喜竹编、建风雨桥,擅长武术等极具自己民族特点的习俗。如今,二凤岩村境内的杨、吴、姚三姓字谱都一样。杨姓为纪念他们被奉为飞山神的先人英雄杨再思,早就立下了要修寨必先修庙的规矩,现在二凤岩原小学校旁还有飞山庙的遗庙。

  杨光胜介绍说,从祖辈开始的200多年的历史里,他们都在丝栗树周边的土里栽种刨食,一年累到头,也就混得个肚儿圆。自从村里交通条件改善后,他在外面引进了100多桶蜜蜂,每年分季节在全国各地逐花而居。在外面的岁月,丝栗树和飞山庙始终是他对家乡的乡愁印记,正因为如此,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每到年底,他都要拖着蜜蜂回到丝栗树下的老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任凭蜜蜂在丝栗树丛中嗡嗡翻飞……

  与马扎孔相邻的是龙洞坪组,组内有一座天生石桥。桥下就是近几年发现的二凤岩溶洞群中的硝洞入口。罗彬介绍说,以前,沿洞口周边居住着罗、杨、张三姓人家,罗、杨二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张姓一族贫困者居多。恰巧洞边有一块形似孔雀状的大石头,上面有一幅两只凤凰比翼双飞的石纹图案。张家就认为是凤凰石偏心,不保本族发财,气愤地将它炸得四分五裂。奇怪的是,被炸碎的凤凰石块居然沁出滴滴红水,十多年后才彻底消失。为了纪念这奇异的凤凰石头,人们就习惯地称这里为二凤岩。

  整个二凤岩村属一面坡地形,因喀斯特地貌的原因,整个村地表下面溶洞成群,隐藏着奇特怪异的地质奇观——溶洞群落。现已初步探明的就有地下溶洞18个,大小溶洞星罗棋布,成环形放射分布,洞与洞相通,山与山相连,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简直就是一座巨型的地下城池宫殿。2014年8月,中法科考队在对溶洞群考察过程中,还在里面发现了极具研究、观赏价值的泥裂构造和鬼斧神工的十里地下画廊。

  “地下溶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纳入恩施玉露生态旅游观光走廊规划,号称‘三川十八洞’美名的二凤岩村已经做好了展现她婀娜、神秘内涵的充分准备。”正是看准了崖居、溶洞的神秘和丝栗树、飞山庙的厚重,村主任罗彬在天生桥边利用一个带崖的溶洞,投资修建了一个崖居农家乐,并将自家酒厂所产的包谷酒藏在洞内。罗彬相信,这里的独特风情与崖居窖藏的包谷酒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远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