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资讯 >

保康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特色产业打开致富门

时间:2017-10-10 00:10 浏览:

  【消息】秋收季节,稻香果甜。

  保康县庹家坪村七组“核桃大王”张忠乐整天忙个不停,他承包的120亩山地收获了5000多斤核桃,正销往各地。“今年减产,不过赚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张忠乐说,去年核桃丰收,纯收入15万元,他花了2万元购买剥壳机、烘干机等设备,尝试走初加工之路。

  如今,保康已有6.3万农户种植核桃,面积50万亩,产值2亿元,户平增收2500元。核桃已成为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立足生态兴产业

  保康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大声说“不”。未来,保康产业发展方向怎么定,路在何方?

  作为襄阳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最亮的颜色就是绿色。“我们要立足生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特色农林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规模,做优品质,打响品牌。”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反复强调。

  一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战役由此打响……

  黄堡镇大坪村在发展粮油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盯上了中草药产业的潜在商机。今年,该村与襄阳欣保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大棚兴建200亩中药材育苗基地,培育名贵药材白芨。“3年投资5.7亿元,今年先投1.2亿元。”该公司负责人周晓表示,投资这个项目就是看中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他相信,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将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又一个特色产业。

  保康县农业局副局长余正文介绍,该县已形成以茶叶、核桃、蓝莓、高山蔬菜、散养畜禽等为主的特色农林产业集群,林产业总值达99.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

  龙头引领树品牌

  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

  保康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依托独特的山、水、林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工业化理念抓特色农林产业化,建基地,扩规模,育龙头,树品牌。

  提起“水果皇后”蓝莓,就不能不说“佰蒂”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过渡湾镇茶庵村海拔1000多米,气候适宜蓝莓种植,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地种有蓝莓,不成规模,也没品牌,好产品卖不出去。

  2013年,该县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成立了襄阳佰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佰蒂蓝莓”商标,统筹全县蓝莓产业发展。今年蓝莓鲜果一斤卖到了五六十元,供不应求。“到2020年,保康蓝莓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该公司负责人邓以超说。

  保康县林业局局长李星奎介绍,“荆山锦”系列茶已走出国门,绿碎茶和红碎茶外销到非洲的莫桑比克。龙坪蔬菜、龙观核桃、绿珍葛粉等特色品牌逐渐被消费者熟知。

  合作社带着农户富

  “发展特色产业,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是有效方式之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已达成一致共识。“猪舍不关门,任它们跑,一边游玩一边吃食。”该县益农原生态黑毛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安,在城关镇包了几十亩山林地,散养“跑猪”。

  这种放养的黑毛猪肉质鲜嫩,很受欢迎。为了扩大规模,张永安发动一百多家农户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

  合作社统一繁育仔猪,还向贫困户免费提供仔猪,统一技术服务,并高于市场价回收。农户在养猪直接受益后,还能从合作社分红。

  保康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专家胡家昌介绍,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有上百家,辐射带动上万个家庭就业。2016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

  蔬菜合作社、水果合作社、中药材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等一大批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互联网+”闯市场

  特色产品要走出去,赢得更大市场,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效益最大化。

  去年4月,过渡湾镇野生葛粉厂老板张锦涛,坐在电脑前,便将57万元的野生葛粉发往武汉,售货渠道就是互联网。

  为突破“卖”的瓶颈,保康以“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有机产品认证,打响保康有机农业品牌,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增效,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抵御市场风险。

  以供销蜂鸟公司为主体,构建以县城为运营中心、乡镇为营运支点、村级运营为终端的线上营销主导产品体系;完成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基础的基层电子商务网点信息化改造,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围绕农业和旅游产品,整合农业龙头企业资源,促进企业开拓市场,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保康县商务局市场建设股负责人姜飞介绍,今年前8个月,电商平台交易额达4.15亿元。其中,特色农林产品1.12亿元,占比约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