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恩施新闻 >

灯戏“活”在洞下槽(图)

时间:2016-05-17 08:22 浏览:

灯戏“活”在洞下槽(图)

记者 沈宏臣 实习生 李露 通讯员 伍玲

  恩施灯戏这一接地气的地方戏曲,流传200多年经久不衰,在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永香为代表灯戏迷,催动了恩施灯戏的传承发展。恩施灯戏传承展演基地落成和灯戏传统剧目复排,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恩施市非遗活态传承步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永香(右)与搭档、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雷秋胜表演恩施灯戏传统剧目《雪山放羊》。

  “咚咚锵、咚锵……金华,从今天起,再也不找人算命了,从今后,我们夫妻和顺,定添子孙!”12月29日,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孟永香家的院坝里热闹非凡,恩施灯戏传统曲目《拦算》正在上演。

  《拦算》讲述一对夫妇为求子,引发家庭不和去找算命先生,夫妻双方都给算命先生行贿,最后被识破,夫妻归于和睦,从而对观众进行了一场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教育。该剧剧情生动,方言俚语迭出,动作夸张滑稽,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这里常年吸引着30多位民间艺人学习、排练灯戏,今年以来,已经展演50多场次了。”恩施市文体新广局局长张玲介绍。

  12月17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灯戏传承展演基地在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挂牌,这个本就热闹的村庄增添了更多喜气。

  去年9月以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正式启动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灯戏传统剧目的复排及项目传承工作。

  《雪山放羊》《洞宾点单》《小说媒》等10多个经典剧目是传承重要曲目,通过开班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队伍中。

  为进一步加强恩施灯戏的活态保护传承,恩施市文体新广局、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精心谋划,逐步恢复排练恩施灯戏的传统剧目,推动恩施灯戏的保护与传承。

  恩施灯戏传承培训课程主要开设乐器的演奏和唱腔表演课程,除了学习乐器演奏,学员们还要全方位学习灯戏传统剧目的演唱技巧、舞台表演等。

  早在2014年7月,恩施灯戏乐器培训班即在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开课。

  恩施灯戏传承展演基地落成和灯戏传统剧目复排,有力地推动了恩施市非遗活态传承进农村、进社区、进景点、进校园的步伐。

  “古老的戏剧”又亲切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滋润着恩施这方神奇、富饶的土地。

  清乾隆年间,恩施灯戏由重庆传入恩施,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分布在恩施、利川、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及渝东地区等20余县市。

  2007年,“恩施灯戏”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如今,恩施灯戏已成为湖北知名的地方戏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

  恩施灯戏何以能历久弥新?

  “这离不开灯戏的特点。”恩施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涛介绍,恩施灯戏属单本折子戏,角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灯戏主要特点是“三小”,即“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

  灯戏里的演员大都是农民,演的大多是百姓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可以称为“下里巴人”。

  不仅如此,恩施灯戏对服装、道具、舞台等均无严格要求,田间地头、堂屋场院随处都可“设场”演出。

  “灯戏流传至今还在于唱腔简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永香介绍,只要道白、唱词诙谐幽默,动作滑稽生动就行。

  “扭、跩、跳、嘻、笑、闹”,孟永香用6个字总结了灯戏的表演形式。灯戏易学、易唱、易传,即使文化水平低一点,也能跟着唱一些戏。

  逢节庆或红白喜事,孟永香都要为乡亲们表演灯戏,她和灯戏民间艺人灵活组班(一般5至7人)前往助兴,忙得不可开交。

  孟永香介绍,白杨坪最早的灯戏班叫“姜撮瓢灯戏班”,班主“姜撮瓢”是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人,到目前为止已有九代传人,100多年历史。

  洞下槽村因恩施灯戏而声名鹊起。作为白杨坪有记载的最早的灯戏班“姜撮瓢灯戏班”的第九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孟永香同样“炙手可热”。

  她从小喜欢灯戏,到处看演出,悄悄跟着唱,学会了一些唱腔。7岁时,孟永香跟随恩施市民间艺术大师、“姜撮瓢灯戏班”第八代传人廖南山(已故)的师父学艺。

  小学四年级时,因为有唱灯戏的基础,孟永香被当时的恩施县文化馆相中,被带进城学习唱戏和跳舞。

  一年后,廖南山的灯戏班子缺人,把她从县文化馆“抢”回乡里。自此,灯戏又多了一位艺术大师。

  孟永香介绍,灯戏唱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组成,正腔类唱腔主要包括本腔、七句半、一字板、悲腔、神狗调、四平调、辰河调等,两句唱词构成上下乐句。她的唱腔就属于正腔。

  目前,白杨坪镇孟永香的唱腔功底最扎实,许多灯戏班子都是她带出来的,有正式弟子30多人。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因为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所以又叫灯戏。1952年、1954年,恩施灯戏先后两次代表恩施地区赴省参加中南六省业余戏剧汇演,表演了《雪山放羊》《神狗打柴》,均获成功。

  自此,湖北省戏剧界将该剧种定名为“恩施灯戏”,将《雪山放羊》和《神狗打柴》定为传统代表剧目。

  为了让戏更好看,除继承传统剧目外,灯戏民间艺人还不断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屡有创新,让灯戏中“三小”特色更鲜活、更接地气。

  新编灯戏《情定茶山》《暴风雨之夜》《家庭风波》《劝君莫赌博》《纳税夫妻》等10余个新剧目格外入眼,内容或反映现代邻里关系,或表现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找龙坝传奇》《整酒》就是其中的代表,除具备灯戏的传统特点外,《找龙坝传奇》还呈现出“两新”,即形式新、内容新。新编灯戏剧目突破了演员以三四人为宜的格局,前后有十几个演员上场。《找龙坝传奇》讲的是当地村民熟悉的神话故事,《整酒》充满生活气息,鞭挞近几年借整酒敛财的歪风。

  “说白了,灯戏就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娱乐形式。因为演的人和事基本都出自乡里乡亲,所以更能让大家理解和喜爱。”参与表演《找龙坝传奇》的农民演员谌发庭表示。

  “好看、易懂、有趣,这戏一点也不比电视里的小品差。”80岁的洞下槽村民焦登菊是恩施灯戏的铁杆粉丝,“过去搞大集体时,累哒,就哼上两句,灯戏有意思。”

  村民的赞扬,让《找龙坝传奇》的剧本创作者陈林有些得意。

  跟孟永香一样,除了喜欢表演,陈林也很喜欢创作和收集整理灯戏剧本。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他家里至今还有70多个灯戏剧本,其中最珍贵的是已故第八代灯戏传人廖南山的部分手稿。

  陈林介绍,恩施市白杨坪镇是恩施灯戏最有名的乡镇之一,流行于白杨坪的“羊角灯戏”——《雪山放羊》最具代表性。

  “世人说我心太狠,团转(方言,周围之意)四邻都闻名。老身王氏,未生三男四女,膝下只有一子名叫桂生,小媳妇名叫谷玉英……”哼唱《雪山放羊》,陈林有板有眼。

  经历了200多年的锤炼,恩施灯戏依然保持着鲜活的个性,一招一式、一腔一板都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恩施市现有灯戏班12个,从艺人员100余人,每年演出100多场次,观众5万多人次。”张玲介绍,2012年底,恩施市白杨坪镇被省文化厅批准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恩施灯戏所展示的风俗民情,在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截至目前,恩施灯戏保存有112个剧目,剧本主要有4个来源:传统剧目如《吴豆拜年》《雪山放羊》等;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剧目如《薛仁贵打摩天岭》等;从川剧、南剧移植、改编剧目如《山伯访友》等;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如《小说媒》《拦算》等。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这一‘接地气’的深山瑰宝在恩施广阔的农村天地,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谈起恩施灯戏未来的发展,覃涛说。